新京报讯(记者 杨亦静)冬天的昌平兴寿镇里,大批草莓在暖棚中茁壮生长。兴寿镇有个辛庄村,村里部分草莓棚里使用的肥料,是村里厨余垃圾通过堆肥产生的有机肥。大概3年前,辛庄村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这个原本污水横流,垃圾满地的村庄,成为了京郊最环保的村子。今年,村里开设了“永续生活馆”,每周开放四天,让村民家中的闲置物品流动起来,不论是二手衣物还是快递包装袋、水果包装网等都实现了循环利用。

 

干净整洁的辛庄村。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村里二手闲置物品的集散地

 

“您要找回收二手衣服的地方吗?您看到北边有个木栅栏围起来的房子了吗?就在那里面。”寒冬的午后,京密引水渠旁的小村子里,行人寥寥。从西北吹来的风把天刮得很蓝,村子虽然有几分破旧,但地面很干净,除了被风吹下的几片残叶和一层薄冰外,没有其他的杂物。

 

村民指给记者的小房子名叫“永续生活馆”,门口有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按需自取,环保基金0元-50元,用于辛庄厨余收集处理。”走进永续生活馆,里面就像一个会客厅,书架上摆放着各式工艺品和书籍,厅内还有许多二手家用电器、日用品、玩具等,都是辛庄本地村民和附近居民送来的。

 

生活馆放了很多用于交换的闲置衣物。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生活馆是今年筹备建设的,为的是让村里的闲置物品得到更好的回收利用。生活馆的主要负责团队是一个名为“净公益”的公益环保小组,这支队伍是由村里的几位年轻人组成的,村中闲置物品的交换和循环工作也是由几个人主要推动的。

 

在设置生活馆前,村里的二手物品循环主要靠微信群交流,村民之间互相沟通好——你的半桶油漆,我的一双鞋子,谁有闲置的物品,就互相赠与或者售卖。

 

今年,有了这一处实体的生活馆,村民有闲置物品可以直接放置到生活馆里,不用第一时间为物品找到下家,“大部分都是辛庄本村免费送过来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花一点钱购买,有些也可以直接赠送。”负责人纪改革说,除了本村村民,生活馆也辐射到了附近的许多人,还有人从市里远道而来捐赠物品,其中大部分是衣服鞋帽。“有些附近打工的人会来购买或者换取衣物、日用品,让这些物品利用率最大化”。

 

“四分法”让垃圾“不落地”

 

冬季,是昌平兴寿草莓旺盛生长的时间,辛庄村也种植了大量的草莓。位于北六环外的辛庄村占地约2800亩,村南是大片的设施大棚和农田,约为2400亩,主要种植草莓和蔬菜。村中有村民300多户,还有因学校搬迁而来的学生和家长。

 

宣传垃圾回收的标语在村里随处可见。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漫步辛庄,村里到处都是垃圾回收的宣传语,却见不到一个垃圾桶。辛庄村村委干部李大芳告诉记者,自2016年6月9日至今,村里一直实行垃圾分类制度,村民每天都会将家中的垃圾分好类等待环保工人上门收取,村里切实做到了“垃圾不落地”。

 

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村民在家中自觉把垃圾分为四类,村里的8位环保工人每天早晨七点半和下午四点半骑着村里特地购置的环保车,走街串巷回收垃圾,村里的300多户一家不落走一遍。

 

上门回收垃圾的环保车。受访者供图

 

李大芳说,为了有效保障环境,村里采用了包片制度,村委干部每人负责一块区域,按时检查环境卫生,有不合格的地方随时打扫。如果发现有人随意丢弃垃圾,或者未按规定分类,将面临200元-500元的罚款。

 

羊误食垃圾袋身亡促进村子改变

 

三年前,辛庄村还未实行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村里的人也没有现在多。当时,镇里入驻了一所私立学校,不少家长也随着学校一起搬到了辛庄村。学校带来了200多个孩子,村里来了几十户家庭,热闹了起来,村中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城市化。

 

农村的生活垃圾相对简单,处理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李大芳回忆说,当时村里有一个大型的垃圾池,村中各处共有11个垃圾点,村民把家里的垃圾丢弃到垃圾点,再由两个人每次把垃圾扔到垃圾池里。

 

由于垃圾没有遮蔽,运输垃圾的车也是普通的三轮车,垃圾经常四处“漂泊”,净公益工作人员李宣说,村间的路不太好走,三轮车在路上一颠一颠地行驶着,时不时还有垃圾从车上掉落下来。赶上下雨天,那就是一片“垃圾遍地、脏水横流”的景象了。

 

垃圾被统一运送到村旁的大型垃圾坑里,随着村里人员增多,垃圾坑虽然很大,但总有被填满的一天,村里除了填埋垃圾,还时不时焚烧垃圾,环境状况堪忧。

 

当时,净公益发起人杨婧圈养了一大一小两只羊,大羊因误食村内随意飘来的塑料包装纸而死亡,剩下一只幼年的小羊。大羊的死亡和糟糕的村庄环境,让杨婧萌生了改变村庄环境的想法。

 

可回收垃圾细分为二十多小类

 

“永续生活馆”的“续”字不仅体现在二手物品回收上,更多体现在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生活馆内设置了一个房间,专门细致分类回收村民家中的废品,将可回收垃圾分为了二十多个小类。

 

每年双十一或其他网购热的日子,社会上都会发生一场关于快递包装回收的讨论。而辛庄村的快递包装基本实现了回收利用。

 

快递包装也可以回收再利用。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在生活馆的可回收垃圾屋里,有一个大袋子里装着各种各样的快递包装袋,负责人纪改革说,这些包装都可以免费提供给村里的商店和需要邮寄快递的村民。除了包装袋外,快递中的填充物、气泡膜、充气袋、冰袋等,这里都会回收,“只要保证无水、无油、无渣就可以拿过来,商户和需要的村民可以自行取用。”

 

记者注意到,除了这些快递副产品外,屋内还回收各种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橡胶制品、玻璃制品等,连生活中使用的洗发水瓶、牙刷等物品都逐一回收。纪改革说,村民将这些物品集中拿来,环保公益小组负责联系相关企业单位回收,卖出的钱全部用于村内的垃圾回收工作和厨余垃圾堆肥。

 

寻找厨余垃圾的最好归宿

 

在村南侧的草莓大棚外,记者见到了厨余垃圾制成的堆肥,约有一人高。尽管现在室外气温不足0摄氏度,堆肥的温度却达70摄氏度以上。

 

厨余垃圾制成的堆肥。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摄

 

堆肥可以让村里的厨余垃圾资源化,让垃圾起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作用。净公益工作人员李宣介绍称,村里的厨余垃圾在垃圾回收中占到了60%,在夏季大棚草莓拔秧的农忙时节,厨余垃圾占比高达80%。因此,将厨余垃圾资源最大化,是让村庄真正“零污染”的关键。

 

据净公益负责人杨婧介绍,堆肥用的是厨余和覆盖物,还有一些必须的菌种。简单堆制之后,再往箱体上覆盖一层厚土,等待一两个月的时间,即可制成有机肥料。

 

目前,村里的堆肥还处于尝试阶段,“我们尝试过将厨余垃圾做成酵素,现在还在尝试堆肥。”李宣说,最近几天,小组购置了一台堆肥设备,尝试进一步探索厨余垃圾堆肥,“堆肥是比较新的东西,对原料也有一定要求,我们正在根据村里的垃圾情况进行各种尝试。”未来,村里的环保小组希望找到厨余垃圾最适合的堆肥方式,大规模用在种植上,实现厨余垃圾堆肥种植产业化。

 

新京报记者 杨亦静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