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为)12月25日,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向社会公布。其中明确,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这一政策首次明确使用“取消限制”来调整一定人口规模城市的户籍政策。有专家认为,文件的出台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将有利于人才的自由流动,也有利于人才的合理布局。

 

解读1

顺应了城镇化进入新形态的现实情况

 

“过去我们整个城镇发展战略是控制大城市、超大城市的规模。从城镇化的趋势来说,人们还是愿意去大城市、特大城市。这是一个规律。”北京大学教授陆杰华认为,此次中央文件顺应了城镇化进入新形态的现实情况。

 

陆杰华认为,城市人口的聚集有其自身规律性,人口一般是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聚集。为劳动力和人才人为设置的壁垒,不符合城镇化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现实情况。

 

“实际上,中国除了北京、上海这类城市具有典型的人口控制目标外,很多城市的人口都是弹性的。放宽落户、取消落户限制,能让人才能充分流动,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经济发展。”陆杰华同时表示,落户实际上还关系到的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获得。此次中央文件有一个重要的引导,就是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消除户籍差别的影响,提供均等的公共服务。

 

解读2

公共服务要提质、均等化才能吸引人才

 

为什么在当前出台这样一份文件,取消一些城市的落户限制、放宽一些城市的落户条件,对于人才的流动会带来什么影响?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词就是“转型”。竹立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在转型,从讲数量到讲发展质量,经济在进行结构性转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在转型,经济社会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提升,对社会发展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文化转型,中国人的自身素质在大幅度提升。

 

“中国现在可以说是1.73亿大学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素质、观念素质、价值水平都在大幅度提升。”竹立家说,转型是描述中国目前现在经济社会的关键词。在这样一场转型中,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可以说是在显著提升。竹立家认为,我们当前城市人口的增加,人口转移的规模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

 

竹立家表示,城市人口的增加是未来中国长期的一个趋势,对户籍政策进行调整,就是顺应了这样一种趋势。

 

同时,竹立家也表示,落户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服务供给的问题。“西安、武汉、郑州,这些城市都‘抢人’,他们也非常清醒,人才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竹立家表示,放宽落户的同时,更应在城市公共服务的提质和均等化上作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吸引人才。

 

解读3

有利人才流动 缓解当前结构性就业矛盾

 

此次文件明确的户籍政策调整的对象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

 

对此,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认为,这样的政策不仅有利于人才流动,也有利于我国人才的合理布局。

 

“这些年也出现人才从一二线城市向三线城市流动的情况。对于一定规模的城市,给户籍政策松绑,有利于人才从特大城市流向这些城市。从而对我国人才的合理布局产生正面效应。”苏海南说。

 

同时,苏海南也表示,人才流动不仅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还将有利于缓解当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所谓的结构性矛盾就是‘有事无人干,有人无事干。’有一些城市,它有许多高新产业,对高技术人才有需求,有些更小的城市的人才要去这里就业,又落不了户,就容易出现这类结构性矛盾。”苏海南说。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