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姜慧梓)1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最终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范围内。“逼近调控红线”引发舆论对通货膨胀的担忧。

 

此次CPI上涨由部分食品供给不平衡导致

 

据了解,CPI直接反映物价水平,通常被认为是判断会否发生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2019年全年CPI虽未突破3%这一调控红线,但“逼近红线”也令很多人担忧,这会否引起通货膨胀,影响宏观调控政策?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CPI上升是由部分食品供给不平衡导致,而非货币因素增加、经济过热等原因,因此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

 

从去年11月数据来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5%,猪肉价格一项的直接贡献率就达约60%;加之牛羊禽等消费替代品价格水涨船高,合计贡献率达到70%左右。

 

但另一组数据显示,如果剔除猪肉价格的影响,核心CPI当月同比仅上涨1.4%。国家发改委表示,CPI运行比较平稳。

 

连平认为,这说明,在除了猪肉以外的其他领域,并不存在明显拉动CPI上涨的因素。

 

“我们还是要清楚地看到,这次CPI上涨主要是由于部分食品供给关系出现不平衡导致的,是供给端的扰动,并不是货币因素增加,经济过热导致需求旺盛带来的价格上涨。因此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通货膨胀,我们认为,现在说通货膨胀是不对路的。”

 

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

 

他表示,事实上,目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正是需求不足。“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经济运行,导致需求不足,PPI连续多月为负,这是目前的主要问题。”

 

虽不必过分担忧通货膨胀,但连平提醒,局部价格上涨如果处置不好,也会引发物价较为全面的上涨。

 

比如,猪肉价格上涨引发消费替代品价格上涨,如果处置不好可能进一步扩散,波及到其他生活用品,从而增大CPI上涨压力。

 

同时,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也会受到掣肘。他举例,比如本可以较为明显地降息,但在目前物价上涨较为明显的情况下,政策就需要考虑调息会不会进一步刺激物价上涨。

 

连平认为,监管部门和宏观调控部门需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供需关系,使得局部价格上涨尽快平息下来。

 

新京报记者 姜慧梓

编辑 白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