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罗晓静)1月14日,政协北京市十三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大会发言。来自医药卫生界的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副主任马立霜作主题发言,她建议,加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开发具备定位功能的急救APP,方便群众一键呼救、自动定位等。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是实现“病有所医”目标的重要环节,快速有效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对维护病人生命、减少医院前期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市政协委员马立霜。摄/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马立霜说,近年来,院前急救综合能力不断提升,但仍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现有专职急救队伍不稳定,招录新人困难。总体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标准不统一。全民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培训体系仍需完善。”


她强调,对严重创伤、心脏骤停等患者能否挽回生命,就取决于“第一目击者”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大量研究显示,目击者呼救后通常就消极等待急救人员到达,几乎不会对患者做心肺复苏等基本急救,公众急救意识和能力薄弱。


对此,马立霜建议,补足院前急救人员缺口,建立动态编制增减机制,建立合理薪酬机制和绩效激励机制,落实体现特殊行业的津贴待遇;建立合理的晋升、转岗机制和提前退休政策,开拓合理且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空间;市属高等职业院校、中等卫生学校设置“院前急救专业”,加快培养满足院前急救工作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此外,她还建议,根据各地区百姓需求大数据,建立动态站点分布机制,开发具备定位功能的急救APP,方便群众一键呼救、自动定位等。“官方录制专业、通俗易掌握的急救培训短视频,利用互联网、自媒体、影院等开展急救培训,深入社区、大学校园等进行面对面技能培训;将院前急救技能、灾难与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纳入全民科普体系,适量适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新京报记者 罗晓静 协作记者 王贵彬

编辑 李国君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