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李云蝶)1月13日,西宁市红十字公交站地面坍塌突发事件,致使正在行驶的一辆17路公交车(青A60015)陷入坑内,造成10人失联。截至1月14日晚10时许,已有9具遇难者遗体被找到,事故塌陷面积约80平米,官方投入1000余人参与救援。

 

一段新京报记者获得的现场视频显示,事发时塌陷处有一条断裂的钢质管道,水流源源不断涌出。

 

1月14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对新京报记者分析称,视频中的水管是供水管道,管线老化、泄漏引起土壤流失并形成空洞,或为造成此次西宁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西宁地陷事故救援现场。 新京报记者 张惠兰 摄

 

三种原因可造成地陷,水管老化或为西宁事故主要因素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常务秘书长刘会忠告诉新京报记者,常见的道路塌陷原因共有三种:其一是地质结构特点遇到特定气候等情况所引发的自然原因;其二是大型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人为外力扰动,其三是管线老化引起的次生灾害。

 

具体到西宁此次塌陷事故,刘会忠分析称,由管线老化引起的次生灾害或为造成此次西宁路面塌陷事故的主要原因。

 

刘会忠判断,一方面,从地质结构来看,西北地区多粉末状的湿陷性黄土,一经水流冲刷很容易流失,形成空洞;另一方面,从现场视频可以判断,供水管道已明显发生断裂。“视频中不断涌出水流的管道离地面很近,且为金属材质,可以判断是供水管道。当供水或排水管道泄漏很容易引起土壤流失,形成空洞,最终造成路面塌陷。”他表示,导致一场事故的发生还有很多细节需要考量,权威事故原因还要等待官方调查后才能知晓。

 

新京报记者查阅西宁市人民政府官网发现,在近年来可搜索到的西宁市12起路面塌陷事故中,2014年7月8日发生在昆仑西路的一起就是由于地下水管破裂,造成路面塌陷10厘米左右,塌陷长度约6米。事故同样发生在一座公交站右侧。

 

近年道路塌陷集中爆发,部分地区已有预防措施

 

1月14日晚间的新闻发布会上,西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小民表示,事故发生后,现场动用应急救援车辆30余辆,应急救援、公安等部门1000余人参与救援。目前,搜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对此,刘会忠认为,目前国内大多数地区面对此类问题,都是由应急管理局牵头处理,在各个地区并没有统一的责任单位。“这是因为道路塌陷涉及的部门比较综合。道路塌陷后,道路本身归交通部管,内部管线中,市政管线、通信管道、电力管线等都有不同的部门负责。”

 

但据刘会忠观察,从2013年起,路面塌陷开始被集中报道,率先暴露问题的部分地区已经有更完善的管理、防治措施。

 

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5月,深圳市龙岗区横岗一路段发生塌陷,事故致5人遇难。

 

同年8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范治理专项工作方案》,宣布成立深圳市地面坍塌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时任常务副市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市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委、规划国土委、交通运输委、住房建设局、水务局、城管局、法制办、应急办、轨道办、工务署、档案局、地质局,各区人民政府,市地铁集团、水务集团、燃气集团。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协调深圳市地面坍塌事故防治工作。

 

北京也开始对道路事故采取预防措施。2013年7月,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在官网发布《北京市地下管线周边土体病害检测项目管理指南印发试行》,次年4月,市政市容委召开2013年城市地下管线综合检测成果通报会,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结合检测成果深入分析,查找问题,依职责采取相应处置措施,预防地下管线事故和道路事故发生。

 

据刘会忠观察,近年来,路面塌陷事故有不断增多的趋势。根据北京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研究中心与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共同发布的《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全国地下管线事故分析报告》,2018年10月-2019年9月,公开新闻中可收集到的全国地面塌陷事故共142起。

 

刘会忠认为,“中国第一批市政管道于1979年后集中埋入地下,随着地下基础设施的老化和市政设施建设项目增多,道路塌陷事故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不应该只是遇到事故再应急,而应该学习好的经验,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


新京报记者 李云蝶

编辑 王婧祎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