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元日,过去的元旦,即是这一天。元是起始,旦是日出,一年中的第一个清晨,就是元旦。

 

正月初一是农历年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朔日,民俗学者高巍说,“所以过去把这一天称为元旦,也叫元朔,1911年之后,才改为春节”。

 

不过,在历法初订时,正月的计算并不一致。夏历以一月为正月,殷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历以十一月为正月,秦代则以十月为正月。

 

正月初一是休息的日子,所以这一天的礼俗活动并不多,在这个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里,人们更注重家庭团聚、休生养息,高巍说,“尽管南北风俗不同,但正月初一不出门,大体上是相类似的”。

 

民俗,拜年不出家族

 

如果说年夜饭是除夕的代表,那么在老北京,饺子就是正月初一的代表,高巍说,“初一早上,北方大多是吃饺子。因为这一天是过年的正日子,所以一般不会过于劳碌,在吃的方面要求比较简单,很多地方,饺子都是提前包好的。尤其在东北寒冷的地方,人们过年前要包很多饺子,整个过年期间都能吃。张学良曾经说过他当年在东北帅府中过年的景象,帅府人口众多,每年都要包的饺子,装满好几个屋子,不管谁来,都是吃饺子”。

 

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起过节,过年尤其如此,高巍说,“除夕夜是一次团聚,一家人共同辞旧,正月初一还是一次团聚,共同迎新,家中的成员都得到齐,所以这一天是不出远门的。”

 

正月初一,人们可以光明正大的“偷懒”,许多地方的民俗中,都有这一天不劳动、不生产的内容,甚至家庭中的家务都被禁止,比如不能扫地。但即便如此,正月初一还有规定的活动,及家族内的拜年。

 

“过去的家庭,都是大家族,很多地方,整个村子,几乎都是一姓一家,比如赵家庄、李家庄之类,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在过去,一个村子可能就是一个大家族。所以,晚辈们除了给直系的长辈拜年,还要走遍整个村子,给各个叔伯们拜年”,高巍说。

 

徒弟上门,只吃一两块果脯

 

正月初一不出远门,也不给远方的亲戚拜年,但也有例外,高巍说,“正月初一,也是学生、徒弟给老师、师傅拜年的正日子”。

 

在传统时代,老师和父母的地位几乎等同,高巍说,“对一个人来说,父母给予他生命,老师、师傅则给予他知识、技能等这些生存在世上的根本。所以正月初一要给老师、师傅拜年,就如同给父母拜年一样”。

 

给师傅拜年,仪式性更强,但具体的礼仪则不多,高巍说,“给师傅拜年,礼节还是比较简单的,徒弟带着礼物上门,师傅会端出春节前买好的果脯,意思是把家里最甜蜜的食物给徒弟,一般徒弟们吃一两块,喝口茶,就告辞回家了。师傅不会留饭,因为这一天,每一家人都要团聚,师傅要和家人团聚,徒弟也要和家人团聚”。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