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记者 侯润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无疑是2020年中国经济的“黑天鹅”。


正值春节黄金周假期,消费零售、交通等多个行业受疫情影响明显。其中,贺岁片集体撤档。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在2020年农历新年第一天,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仅为181万元,而2019年同期这一数据超14亿元。此外,农历新年第一天春运总体运输量同比下跌28.8%,铁路、道路、民航的运输量分别同比下跌41.5%、25%和41.6%。


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应对疫情,财政政策又应该如何发挥作用?是否应减税?中国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中银国际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就此接受了新京报的采访。


新京报: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张斌:需要安排特别的财政预算,用于应对消除疫情事件及其连带影响的相关开支。无论是针对特定企业的减税也好、针对特定人群的补贴,这些支出不应该由企业或者居民部门来承担,同时地方政府不能乱花钱,只能由中央政府来承担。


针对疫情这一特定事件需要扩大财政支出,哪怕现在财政赤字率是“4”、“5”,甚至“7”、“8”,财政赤字都应该增加这笔预算。当然,针对疫情的财政扩张也只是一个暂时性的政策,在疫情结束之后就不再适用了。因此,不能把此次特定事件下的财政扩张和财政赤字率应该扩大到3%混为一谈。即使没有此次肺炎疫情,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财政也应该扩张,财政赤字率也早应该破“3”。


徐高:很多人呼吁,面对疫情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政府要减税。但客观地说,在去年大规模减税降费之后,财政当前已经面临着比较明显的减收压力,今年进一步减税的空间已经不太大了。


现在发生了肺炎疫情,财政政策应该在支出方有针对性地、结构性地发力。比如,在疫情防控方面,对一些受影响较大的地区和部门,财政政策可以定向放松,做一些定向的财政支持。


一方面财政支出要扩张,另一方面财政收入又面临减收压力,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通过财政赤字的扩张来调和。过去,我国一直拘泥于3%这个财政赤字的红线,不愿让财政赤字规模超过GDP的3%。不过,3%这个红线来自于欧盟,并不适合我国这么一个经济增速远超欧洲国家的经济体。财政赤字适当超过3%,并不会影响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目前,面对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我国理应跳出3%赤字率的约束,把财政政策的功效发挥出来。


此外,还有一个财政工具也需要用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一直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2018年之后对地方政府非正规融资的严厉清查,导致地方政府融资明显受限,令地方政府从事的基建投资增速显著下滑。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去年的经济工作会议也给今年定调“稳”字当头,再加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此时有必要把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相应地,应该放松地方政府的融资约束,满足其合理融资需求。这是今年我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保持平稳的一个关键。


新京报记者 侯润芳

编辑 黄鑫宇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