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青年蒙着眼睛、戴着口罩,站在外国街头,向路人寻求拥抱。一个拥抱可以消除因疫情引发的歧视,可以打破不同人种之间的隔阂。



在中国全力应对新冠疫情时,某些国家出现了针对华人的侮辱、歧视性言行乃至做出过激反应。对此,一名意大利华裔青年发起行动,在佛罗伦萨蒙眼、戴口罩,静静地站立在街头,一旁的纸板上写着:“我不是病毒,我是人类,不要对我有歧视。”他收获了许多路人的拥抱和言语鼓励。

 

受到这名华裔青年的鼓舞,英国、德国、法国、美国的华人青年纷纷站出来,发起“我不是病毒”的街头活动,试图打消人们的“疫情歧视”。

 

新京报记者找到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和法国巴黎发起“我不是病毒”活动的华人青年,听他们分享那一天在街头和陌生人拥抱的故事。

 

德国|“你给中国人长脸了”

 

“一开始站了大概十几分钟,没有人来拥抱我,其实心里挺忐忑的。”在德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锤子(化名),情人节那天,蒙着眼睛戴着口罩站在杜塞尔多夫市区的人行道上,等待路人的拥抱。

 

他身旁立着一张海报:“我来自中国,我不是病毒,停止歧视,我们要隔离病毒而不是中国人。”




在经过10多分钟的围观和冷遇之后,终于有人上前拥抱了他。“在德国,一般得了重病才会戴口罩,所以当地人看到我戴口罩肯定会变得很敏感,也想过可能根本不会有人来拥抱我。”但是在寒风中站立了2个多小时,锤子收获了近50个拥抱。

 

他回忆,当时因为蒙着眼,看不到周围的路人,但是听到了一段简短的德语对话。一个年轻的声音说“你们就是病毒”,然后有个略显苍老的声音出现:“你说什么呢,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如果不支持就走。”锤子说,发现有德国人替他发声,那一刻很感动。



一个接一个,越来越多人拥抱他,很多人用德语说:“你很棒”。这期间也有来自中国同胞的拥抱,边拥抱边说:“你给中国人长脸了”。

 

和锤子一起策划这个活动的涂笙(化名)也是当地留学生,负责拍摄活动全程,并向路人解释他们想要通过活动传达的信息。“我站在不远处拍摄,很多人过来问这是在干什么,我就一遍一遍地向他们解释,现在新冠疫情暴发,希望大家都能换位思考,支持中国一起抗击疫情。”涂笙说,这并不是一种抗议,而是想告诉德国人:“不要以中国为关键词,病毒才是祸首。”

 

令涂笙印象深刻的是,有两个小女孩一直在围观,但是又很害羞,在受到鼓励之后,她们走上前一起扑到了锤子怀里,并且摘下了他的口罩,还踮起脚试图摘下蒙眼的布条,不过因为个头小,没有够着。



锤子和涂笙决定发起这个活动,很大程度是因为看到《明镜》周刊的歧视性报道,这令他们感到愤慨。

 

针对这一封面,中国驻德国大使馆表明立场,在网站发文称:“制造恐慌、相互指责、甚至种族歧视毫无益处,我们对此表示鄙视。”


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声明。


锤子称,他自己在德国有过几次因为新冠疫情而受到歧视的经历,有一次在餐厅吃饭,邻桌在问询后得知他是中国人,便开始指责“为什么来德国,你把病毒带到了这里”。他当场反驳,病毒只是最开始在中国暴发,中国人不是病毒。

 

不过,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对中国疫情有偏见。涂笙说,一个朋友近期没有回过中国,也没有生病,去语言班上课时,德国老师让她去接受病毒检测。朋友去医院后,当地医生直接索要了那个老师的电话,打过去说“这是歧视”。

 

杜塞尔多夫街头“我不是病毒”的活动视频在社交媒体发布后,两位策划者收到了许多陌生人的鼓励和支持,还有德国当地人气博主转发,一些网友留言称“看完想哭”,也有人认为“没必要”。而锤子回应:“想让世界变得更好,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微光会吸引微光,把阴霾照亮。”


法国|“我们都一样,你们不该受到歧视”


巴黎埃菲尔铁塔前的特罗卡德罗(Trocadéro)广场上人来人往,他们肤色不同、语言各异,但众人目光被两个华人青年吸引,驻足观看。

 

侯佳雪和万子畅蒙着眼、戴着口罩,静静站立,中间竖立着一张告示牌:“为什么中国人戴口罩?戴口罩是为了保护自己,也是为了保护你。我不是病毒。”



欧洲时报-欧时代为志愿者提供媒体支持。


“埃菲尔铁塔前,有英语、法语,还有夹杂其他口音的外国人拥抱我,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站了快一个小时,终于有一个中国人来抱我,说了一声‘加油’,那一刻我在眼罩后面偷偷流泪了。”侯佳雪高中毕业后便来到巴黎读大学,已经在当地生活了3年,尽管存在文化差异,她还是想让更多外国人能够理解华人、理解中国,少一些偏见。

 

1月中旬疫情刚刚暴发,很多在巴黎的中国游客遇到困难,比如航班被取消、在公共场所受到歧视。一群华人青年自发组成了志愿者团队,帮助中国同胞解决突发问题,并制作了信息指南,告诉中国游客遇到危险如何自我保护。同时,他们持续筹集物资支援祖国。侯佳雪和万子畅就是其中的成员。

 

志愿者们在看到佛罗伦萨华人发起的“我不是病毒”活动后深受感染,觉得巴黎华人也该做点什么,于是决定在巴黎歌剧院和埃菲尔铁塔这两个地点做一个类似企划。



万子畅回忆,在铁塔前,有一个人突然非常用力地拥抱他,并且把他的口罩、眼罩全部了摘下来,热情握手说:“不用担心,我们不会害怕靠近你们”。“还有一个人拥抱过后介绍自己来自巴基斯坦,告诉我中巴两国是兄弟。”

 

两人蒙着眼,看不到周围的情况,当他们回顾拍摄视频时,发现了一个动人的瞬间。巴黎歌剧院街角,一个戴着帽子的女士久久注视着蒙眼戴口罩的华人,她走上前分别拥抱了他们,转身的一刻或许是没能抑制住激动的情绪,一手捂着嘴哭了出来。她对站在一旁的志愿者说:“我们都一样,你们不应该遭受这些苦难,也不应该受到歧视。”



侯佳雪说:“真的没有想到一个法国人,会因为中国人处境艰难而掉眼泪。这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其实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在近4个小时的活动中,他们收获了上百个拥抱,这些拥抱来自满脸笑容的中学生、穿着婚纱的新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中国旅居多年的法国人……

 

当他们把活动视频在各个社交网站发布后,法国网友们在评论区认真地讨论疫情问题,有人询问是不是中国人吃野味导致疫情暴发,在评论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误解,志愿者们则一一作出解释,告知实情,避免外国人受到碎片化信息的误导。

 

不过对于这个活动,也有一些刺耳的声音,认为“哗众取宠”。万子畅说:“你没有遭受过歧视和偏见,并不代表别人也没有,我们想要为华人群体发声,而非代表个人。”

 

新京报记者 陈沁涵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