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各行各业造成冲击的同时,也带来机遇。其中,疫苗生产企业,尤其是民企的生产销售受到影响,非免疫规划疫苗(俗称“二类苗”)的接种量更是骤减。


2月24日,沃森生物副董事长黄镇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疫情虽然对行业产生了冲击,但为疫苗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天地,会促使中国百姓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的提升,而这正是行业需要抓住的机遇,反过来讲,也是疫苗企业肩上的责任和重担。

 

民众健康预防意识转变是行业机遇

 

新京报:疫情对行业造成了哪些影响?

 

黄镇:对于疫苗行业而言,员工复工难度不小,加上目前CDC(疾控中心)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疫情防控上,疫苗正常接种会受到影响,尤其对二类疫苗接种的影响比较大。这只能等疫情出现明确拐点后才有可能转变,但我相信,这些影响是短暂的,机遇大于危机。

 

新京报:这里所说的机遇指的是什么?

 

黄镇:我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能够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全部计划免疫疫苗的国家之一,但是与美国相比,疫苗接种率太低。以13价肺炎疫苗为例,美国接种率达到95%以上,而我国可能连5%都不到。之所以强调疫苗接种率,是因为目前新冠肺炎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如果国民整体自身免疫力提高,即便感染,症状也会轻很多。虽然每种疫苗是针对某一种疾病进行的特异性预防,但也可以非特异性地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此增强抵抗传染病的能力。

 

我相信,中国老百姓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一定会有大转变,否则以后抗疫形势和后果还会非常严峻。不是说打了疫苗就不会有新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出现,但整体免疫规划体系起来后,一定比现在面临的形式要好很多。

 

新京报:沃森将会如何抓住这个机遇?

 

黄镇:我们会借助自身传播渠道、媒体、学术会议等平台,大力宣传,帮助民众提高健康预防接种意识。比如我们和深圳一家公司合作,在其开发的网站上介绍疫苗接种的好处,科普疫苗是如何研发和生产的,如何做质量控制等,以此打消民众对疫苗的误解。我相信,民众的预防接种意识一定会大幅度提升。

 

多管齐下,重金投入研发新冠疫苗

 

新京报:新冠疫苗研发进展情况怎样?

 

黄镇:新冠疫苗的研发包括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核酸疫苗(包括mRNA疫苗和D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以及减毒流感病毒疫苗载体制成的疫苗等多种研发方向。我认为,灭毒疫苗是非常实在,且具有很大成功几率的疫苗技术。由于灭活疫苗对生物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具有P3以上实验室的中生集团、昆明所已经到了野毒毒株,正在进行疫苗研发公关,我相信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灭活疫苗上市。目前,沃森生物子公司上海泽润在进行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发,昆明北部的研发中心在进行DAN疫苗研发,也在和苏州一家企业研发mRNA疫苗。

 

新京报:研发难点是什么,投入多大?

 

黄镇:新冠疫苗研发的难点在于,目前对该病毒的传染病学研究还比较缺乏,大家都不是很明确,到底哪种技术最有把握。多管齐下虽然投入很大,但成功几率也会增加,希望最终能有一两个成熟的产品上市。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一个疫苗研发的时间需要10-15年,但疫情特殊时期,更多的是考虑它的有效性,真正在抢救生命中发挥重大作用,目的性更强,不排除政府在很多方面都会开通绿色通道。

 

我们已经准备了1亿元计划投入新冠疫苗研发,目前是在使用自有资金。资金投入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尽早研发出新冠疫苗,国家已经拨了很多资金投入到疫苗研发中,沃森生物也会获得这种研发资金,但我们更多的是在考虑沃森所需要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

 

坚持不停产,确保常规疫苗不断档

 

新京报:沃森还通过哪些行动支持抗疫?

 

黄镇:虽然疫情发生后复工有些困难,但我们意识到,不能在疫情期间厚此薄彼,防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却让其他传染病抬头,所以疫苗企业必须坚持生产。我们从1月至今没有停产,春节期间总共生产500万剂次,已经给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送了4次批签发,品种主要是此前缺货的一类疫苗——百白破疫苗、冻干AC流脑多糖疫苗以及二类疫苗——13价肺炎疫苗和23价肺炎疫苗,并为埃及生产了360万剂次的AC流脑多糖疫苗。

 

除保证生产外,我们也组织了捐款。沃森生物及5家子公司全体员工自发捐款100万元,通过云南红省红十字会用于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公司还通过自有渠道,采购了N95口罩、医用防护服等捐赠给CDC、云南的定点收治医院,购买了几百万元的预防冲剂,送到一线CDC员工手中。虽然沃森生物能力有限,但我们一定要尽自身的一份责任。

 

新京报记者 王卡拉

编辑 岳清秀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