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视频,油价重挫血洗全球股市。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据媒体报道,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11日宣布,近期将把公司原油产能水平提高8%,从1200万桶/日增加到1300万桶/日。


此前在3月8日,由于沙特与俄罗斯关于减产保价的谈判在维也纳破裂,沙特随即宣布大幅降低售往欧洲、亚洲和美国等市场的原油价格,折扣幅度创下近20年来的最高水平。


受此影响,3月9日国际石油价格暴跌,一度跌超30%,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和布伦特双双创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全球股市崩盘;3月10日,国际原油价格反抽;3月11日,受沙特阿美增产消息影响,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和布伦特重回跌势,分别在36美元和30美元附近徘徊。


沙特率先动手,世界主要产油国集体躁动。美国总统特朗普致电沙特王储;俄罗斯财政部声称,能够承受石油价格在6-10年内维持在25-30美元/桶的水平;OPEC成员中科威特宣布跟随沙特增产。


国际原油市场动荡,既意味着油价变动,也可能意味着地缘政治变动。这是1973年以来的石油战争反复证明的。目前这场大混战也“有内味了”。那么,国际油价还会跌到什么地步?谁能在这场混战中笑到最后?


俄沙共同对手是美国页岩油


虽然国际原油市场动荡的导火索是沙特与俄罗斯谈崩了,但俄罗斯不是沙特动真格的主要原因。


真正的对手是美国页岩油。


页岩油是被锁定在页岩层系的石油,通常集中于因地层大幅度沉降形成的盆地中,需要通过水平井钻探和压裂后才能开采。


美国页岩油已探明储量居世界第一。著名的西得克萨斯盆地就像是开了挂的地区,美国地质勘探局探明,整个西得克萨斯页岩构造带的预估原油储量达到200亿桶,天然气储量达到16万亿立方英尺,还有16亿桶的天然气凝析液。


过去页岩油开采亏本,但2011年以来美国页岩油开采技术逐渐成熟,出现了所谓“页岩油革命”。到2018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进而开始占据国际原油市场。到去年,美国石油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已超过沙特和俄罗斯,达到18%。


尽管OPEC占全球石油市场的比重仍然在40%以上,但就单个经济体而言已无法与美国抗衡。


国际石油市场出现如此重大的变局,不可能不引发地震。过去几年,受石油需求下降的影响,OPEC和非OPEC主要产油国,采取减产保价的策略以维持利润。


沙特和俄罗斯是同盟军。但减产保价的代价就是丢掉市场。到去年美国页岩油已占据全球18%的市场份额,以更便宜的油价阻击美国页岩油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这是这次国际原油市场出现混战的主要原因。沙特、俄罗斯和美国这世界前三大石油生产国,则是战场主角。


▲资料图。


短期沙特占优,长期美国占优


战争比的是资源。一场石油战,比的是开采成本和石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


沙特阿美之所以率先发难,在于沙特阿拉伯具有闪击战的优势。


从成本看,沙特阿美在开采油气业务上具有排他性权力,垄断沙特所有的油气资源。


根据沙特阿美的财报,石油单纯开采成本2美元左右,综合成本不到10美元/桶,把天然气和凝析油加一起,综合成本是15至19美元/桶。重要的是沙特阿美的单位折旧摊销成本仅不足2美金/桶,也就是油品上佳。沙特阿美还有上亿桶已开采出来的原油储备。此外,沙特阿拉伯的外汇储备约5000亿美元。


这意味着,即使国际原油跌到20美元左右,短期内沙特也撑得住。但石油收入占沙特的财政比例高达近70%,如果陷入持久战,沙特也难以承受。


俄罗斯石油成本是个谜。今年2月1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曾会见俄罗斯石油公司总裁伊戈尔·塞钦,塞钦汇报称俄罗斯石油公司是世界上开采成本最低的石油公司,每一桶石油的单位成本估计为3.2美元。


这个说法遭到外界质疑。这或许是用贬值的卢布换算后仅仅给出的开采成本。专家普遍认为,俄罗斯每桶开采的综合成本至少是20美元/桶。不过,这也足以让俄罗斯短期内承受油价暴跌。


不过长期来看,由于石油收入占俄罗斯财政的比例超过50%,油价下跌过猛将限制俄罗斯在国内和国际上的作为。此外,截至3月1日,俄罗斯国家财富基金超过1500亿美元,占俄罗斯 GDP 的9.2%,将成为俄罗斯应对石油战的后备力量。


美国页岩油公司多为私有化,成本不一。最低的桑切斯能源公司2018年每桶油成本28.66美元/桶,最高的绿洲石油公司2018年为78.3美元/桶。美国主要页岩油公司的平均成本大约在50美元/桶。即使是这个数字,也有研究认为低于实际成本。


这意味着,国际油价下跌到当前水平将严重打击美国页岩油,并导致资本不敢再进入。但从财政占比的角度看,美国油气占GDP的比重最高也不到9%。也就是说,如果打成长期石油战,美国能笑到最后。毕竟,美国还有金融市场和中东驻军可以捆绑油价。


小心1986年石油战重演


拿当前的石油战与以前的石油战争比较,最相似的是1985-1986年的石油战。


1985年时,沙特实施的也是减产保价政策。产量一度低于英国北海石油。


沙特最终不再忍受。


一方面,是国际原油市场份额丢失。沙特认为,英国通过撒切尔夫人的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经济振兴,其实是沙特在承担成本。另一方面,是中东影响力下降。当时正值两伊战争,中东风云人物是萨达姆和霍梅尼,沙特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被边缘化。战争同时也让油价上升,沙特无需再减产保价。


1986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个产油国的石油部长在沙的塔伊夫开会,决定增产石油,将油价维持在17至19美元一桶。一些部长甚至认为应该降到5美元。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并导致国际形势剧烈变化。挪威等产油国政府更替,日本因油价下跌受益,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苏联因国际油价下跌从1986年起连续三年负增长,对东欧卫星国的能源供应大幅减少,导致东欧出现动荡。


历史情境不会完全相同,但油价走势有可能相同。高盛等机构判断,国际油价在二季度有可能降到20美元左右,与1986年的“18美元定价”相当。


石油是一种高敏感战略资源。市场动荡难以避免,但如果传导到地缘政治层面,谁也不好控制。从这个角度说,虽然沙特、俄罗斯、美国因各自优势都扛得住油价下跌,但谁也不能长期扛着。对于石油消费国来说,即使国际油价下跌到20至30美元/桶,可能也是昙花一现。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狄宣亚   校对: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