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发表讲话:大多数人感染风险低,生病的人请待在家中。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2020年当地时间3月11日,此前一直对谈论新冠疫情采取回避态度的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密集就疫情发话,摆出来亲自“战疫”的姿态。

 

一天之内特朗普就如何应对疫情发表了长达10分钟的电视演讲,此外还发布了多篇推特。

 

从演讲到推特

 

特朗普发布于美国东部时间21时的电视演讲,主要包括3部分。

 

第一部分是猛烈抨击疫情系“外国病毒”,强调美国对疫情的反应“迅速而专业”,称赞美国是“世界上最棒的团队”。

 

第二部分是对美国“世界最强”的称赞,他认为“处于历史上经济最好时期”的美国“有足够资源应对疫情”,并刻意强调“这不是一场经济危机”。

 

第三部分则是提出了部分具体的应对措施,包括给予企业低息贷款、延长报税截止日期、减轻工资税,他强调“没有任何国家比美国更能够应对新冠病毒,因为美国拥有最优秀的医生和最好的医疗资源”,新冠病毒在美国“没有任何机会”。

 

在电视演讲以及密集发布在演讲前后的若干推文中,特朗普宣布,鉴于“欧洲也已经是疫情传出区域”,美国将暂时切断与欧盟(英国例外,因为英国已退出欧盟)间“一切往来”。

 

特朗普声明,“我们需要一堵(将肺炎像拉美非法移民一样挡在国门之外的)隔离墙”,强调“春天来了一切会更好”,继续表露出对“比流感致死人数少得多”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轻蔑态度。

 

依旧是特朗普风格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这是一次“原汤化原食”、十足特朗普风格的舆论反击。

 

特朗普舆论攻势或反攻的典型要素,包括“我们(美国、特朗普政府、尤其是特朗普本人)是最棒的”“我们已经做得足够好了”“问题是微不足道的”“即便微不足道的问题也是外来的”“应对微不足道的、外来的威胁,最好的办法是弄堵墙把美国和外国隔断”。而最后,“凡是不同意上述观点的媒体就是假媒体、新闻就是假新闻”。

 

10分钟电视讲话和几则简短的推文容量并不大,却足以涵盖上述一切“特朗普逻辑“和“特朗普要素”:他和他的团队在“抗疫”方面已做得好到无以复加,既及时又高效,虽然有些“小麻烦”但那是“外国的责任”。

 

还有就是,他已经在第一时间“筑墙”(从拒绝来自中国的旅客入境,直到对欧洲依样画葫芦),且还会继续筑下去。而对于经济,只要相信他和他的政府就可以。

 

2020年是大选年,特朗普正谋求连选连任,因此原本就笃信“我不会错”的他就更“错不得”。

 


▲美股开盘暴跌周内二次触发熔断 全球股市恐慌性下跌。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在这些“抗疫言论”中,他不仅重谈“特朗普老调”,而且借呼吁“党派团结”夹枪带棒,试图将公众对疫情与日俱增的恐慌,解读为“民主党的谣言惑众”——一言以蔽之,投票给特朗普,就不用担心包括疫情在内的一切。

 

事与愿违

 

但事与愿违,特朗普的这番言论,似乎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在特朗普电视讲话发布前几小时,美国传染病防治的旗帜性人物福西在国会表示“我们必须尊重科学”,他坦言由于准备不足,“我们不知道病毒和疫情将如何变化”,因此“假定一切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无助于解决问题,我们必须基于可能出现的最糟情况来展开工作”。

 

什么是“最糟”人们不得而知,但3月12日美国累计确诊数已增至1669例,累计死亡40例。正因如此,“假媒体”们继续辛辣讽刺特朗普“不专业”“信息不准确”。

 

信息不准确并非偶然:尽管美国的确拥有先进的医疗技术,却至今迟迟不肯为更多疑似者做核酸测试。

 

特朗普显然弄错了一件事:美国及全球公众之所以开始不安,并非因为确诊数多到惊人,而是因为在测试不普遍的情况下,谁也不知道真实的疫情形势。特朗普不知道,其他人也一样。

 

特朗普驾轻就熟地将疫情归咎于外国,并照例“搭车兜售”自己的“美国第一”、排外和“筑墙说”。问题在于,如今美国本土已出现明显的内部传染和社区传染,在这种情况下,筑墙再高,又有何用?

 

特朗普试图借“团队的优秀表现”唤起公众对自己的信任,却因此招来媒体更多质疑。这其中不仅包括CNN这种和他一直交恶的“假传媒”,也包括素来和他处得不错的《华尔街日报》。

 

《华尔街日报》刊发题为《病毒和领导力》的社论,指名道姓地指出“特朗普发现威胁后的本能是否认威胁存在并立即反唇相讥,这或许在政治上经常有效,但就‘抗疫’而言只能影响其领导力”。

 

而他所津津乐道的“经济治理成绩”,近来也并未给他长脸:就在他发表讲话后不久,美股再次“熔断”。这已是4天内第二次,而美国历史上一共也只“熔断”过三次。特朗普一贯将“股指涨得好”作为自己“经济治理有方”的证据到处炫耀,如今只怕是有苦难言。

 

更为关键的是,特朗普似乎并不打算改弦更张:至少目前,没有迹象表明,他会调整“抗疫”和应对股灾的策略和思路。

 

□陶短房(专栏作家)


编辑:狄宣亚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