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东


这是一个“憋”毕业论文的季节。多少人为此废寝忘食、肝肠寸断。即便不是应届毕业生,也可能在准备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或准备写论文发表。今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高校延期开学,豆瓣上有书友甚至调侃不少学生和老师在家“生产论文”,过不了多久,学术期刊的投稿邮箱将拥挤不堪。


此前,书评君的视频栏目《罗东时间》聊了聊毕业论文里大量出现的“文献研究法”不是一种研究方法,以及令人抓狂的“改格式”。转眼到了四月中旬,如果你在写毕业论文,必然绕不过“查重”。


如果对论文缺乏一些底气,那么自然“难”了,不过,原本没有粘贴复制,为什么也可能觉得难,还把论文改得“面目全非”呢?



看完视频,再往下看延伸内容呗~


延伸:“降重”诸方法


降低重复率,最终考验的大概只是有无“改”这个动作,因为只要改,实现的方法总归是有的。而尴尬也就在这里。如果你的论文规范,可能也不得不耗费精力调整语句,哪怕让它“面目全非”。如果你的论文不规范,却不需要怎么变内容,使用一些修改策略便可规避问题,使它摇身一变,就“合格了”。


那些“降重”的常见方法参差不齐。有的普普通通,有的比较“高级”。


调整被标红的段落,最常见的莫过于找个近义词或同义词替换上去。一些号称可以帮忙修改的服务,也多是使用此类办法。比如,将“地方”改为“地点”。要是“地方”表示的是地方性之“地方”或本土,系统无法识别,往往要闹出笑话。稍微复杂一些的是修改整个句子,要么变换词语顺序,要么在陈述句、疑问句、反问句、被动句之间切换。


如果说,这是“改头换面”,那么像文字转图片便是“暗度陈仓”了。对重复率较高的部分截图,再插入文中,调整大小尺寸,与上下文看起来大致相同。即便能通过系统这关,在导师和答辩老师那里也未必还如此幸运,若是遇上毕业后不幸被抽查,问题就大了。纵观那些或粗糙或精致的“降重指南”,多半都会提到此法,不过想必戏剧效果高于实战效果,真正冒着风险使用的人不见得多。


更狠一些的策略,可能是所谓“翻译法”。思路有点像“出口转内销”。把原文拷贝到翻译网站或翻译app,翻译成英语、日语或法语等任何一种外语,再换个地方,将译文翻译回中文,接着只需顺顺句子,稍作调整。一路下来,高速且有效。有的翻译结果甚至有意外之喜,比如句子比此前的还要“学术”。如果与原文相比,变化不大,无法降重,还可能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加入小语种。当然,弄不好,往往会留下浓浓的翻译腔,与上下文的措辞、构词风格也不怎么搭。


而还要狠的,是看似毋庸置疑的“用自己的话表达”。不知你是否会有过这样的见闻,使用上述几种或更多同类方法的,虽然简单粗暴,但使用的人一般也不会藏着掖着,被问起,会大方承认,在同学、室友之间也会交流经验,而且还可能自嘲。“用自己的话表达”则隐蔽了许多。他们有比较好的理论理解能力,先是阅读过去的研究文献,吸收作者的意思,转而再重新表达,似乎并无问题。至于如何使用他人的文献,按照银行的说法,既可能是“零存整取”,把多篇文献的不同句段,按自己的理解融合在一起,也可能是“整存零取”,把一篇文献拆开,分散在不同段落,还可能是“零存零取”,总之不会“整存整取”,因为低级、显眼。无论怎样使用,对吸收的再修饰一番,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偷梁换柱,好像便是“原创”了。

 

“降重”是为了识别出那些写作不规范、存在“抄袭”的部分,而这最重要的是凡参考必有出处,且能一一对应,无论参考对象是具体句段、观点,还是方法、思路。做到参考必有出处,即便为了通过“查重”而使用一些修改方法,也无可厚非。


何况,即便论文写作规范,却也可能被标红,最终也得改。因为查重系统不够智能,并不能识别所有的“原创”,比如有网友贴出一张图,他写了句“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却被系统认为那是他人的原创,不能再用,系统于是建议他改为“俗话说得好:给男人一朵玫瑰,‘它’就会芬芳”。这是个简单的例子。更别说历史文献、小说影视剧文本或学科通用术语、表达句式了。在上一期视频,我们聊“改格式”,有书友就建议谈谈“查重”,因为他认为它一不小心就让“好人作恶”。一篇好好的文章,被迫改得连自己都不认识了。这是非常无奈的。


作者:罗东

视频字幕:黄丽钦

编辑:董牧孜,西西 校对: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