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耿子叶)雨前香椿嫩如丝,北方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在北京密云溪翁庄镇东智东村,还未进农家门就能闻到香椿味儿。当下正是头茬的香椿采摘的时候,种植香椿的农户一早下地,带着钩子,把长在枝头的香椿芽掰下来,打好捆卖到合作社。




东智东村头茬香椿采摘季到了。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影 耿子叶 制作


东智东村的香椿味更香

 

由于采用原生态种植方式,东智东村的香椿尝鲜时间每年只有短短一个月,4月15日到5月15日是食用东智东村香椿最好的时节。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个时候的香椿长到12-14厘米,最好吃,香且嫩。

 

说到东智东村香椿的不同之处,还要从特殊的地理位置说起。东智东村三面环山,有独特的石灰岩风化土和大黄土相融合的土质,东智东村副书记梁英林介绍,“在密云区只有两处这样的特殊地质,难能可贵的一处就在我们东智东村。”正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东智东村的香椿种出来颜色更红,味道更香,而且沏出来的汤是红汤。

 

东智东村的香椿种出来颜色更红。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在东智东村流传着一句俗语,“东智东有三件宝,清水杏,黄米草,香椿芽子卖到老。”种植土质好,管理无公害,东智东村香椿成为密云八宝之一。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早有口碑,好香椿这口的北京人,大都是慕“东智东”名而来,“要的就是东智东村的香椿,别的村不行,邻村东至北、东至西的香椿都不行,差点意思。”

 

东智东村种植香椿历史悠久,以前老百姓都是自家小规模种植,1996年时,东智东村种植香椿逐渐形成规模,面积达到了200亩;2008年又发展起来一批,至今有800亩的规模。


村里的香椿种植逐渐形成规模。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如今,东智东村香椿已经通过了品牌认证,村民有了自己的品牌。今年,受到疫情等多方因素影响,东智东村香椿卖出了好价钱,往年头茬香椿卖15元一斤,今年卖出了20元一斤。

 

今年的香椿也不愁卖

   

17日,东智东村的香椿开始大拨采摘,上午9点多,田间还有不少村民拿着钩子采摘香椿。记者在现场看到,村里的香椿树有2-3米高,高一点的能长到4-5米,村民们用的钩子也长短不一。由于天气晴好,太阳已升半空,村民们采摘起来还有点刺眼。

 

村民采摘香椿。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早上五点多,村民梁永林和儿子便到地里摘香椿,一早起就摘了40箱。梁永林告诉记者,自家种了2亩多地香椿,目前香椿采摘下来也不愁销路,“昨天摘的香椿被女儿的朋友买完了,明天还有一批订单走空运发送到外省。”

 

在东智东村香椿合作社,陆续有村民送来刚刚采摘下来的香椿,农忙期,合作社每天能收到50多户送来的香椿。近年来,随着东智东村品牌化发展,每到香椿的采摘季,村民们只需采摘香椿,成捆打包装盒,就会有电商上门收货。梁英林介绍,“以前村民都是背着背篓到市场上卖香椿,现在不用出门就能卖出去。”

 

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东智东村逐渐形成了老客户带新客户,香椿销售到北京各大市场、超市。在记者走访中发现,还有的村民正在家直播带货香椿。

 

村民把香椿装箱。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62岁的张志林一家人种了四亩地香椿,头茬香椿下来,一亩地预计能产200斤。为了赶早采摘,早起4点,全家人出动下地摘香椿。经过三个半小时的采摘,到点孩子们该去上班,张志林和老伴就拉回家开始装箱,没等箱子装好,电商就上门来拉货,一次性采购了44箱香椿。

 

东智东村香椿合作社内检员梁九恒,负责香椿无公害认证等相关工作。梁九恒告诉记者,通过无公害认证的种植户,每年每亩地增加补贴200元,农户的种植愿意增加。

 

此外,记者了解到,为了进一步保障村民种植利益,东智东村计划进一步发展香椿深加工产业,将建设香椿存储冷库,同时,打造香椿酱、香椿粉等新产品,提升香椿的附加值,增加村民收入。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影 王巍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