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吴婷婷)大理石石材成为装饰材料、客舱舷窗可无接触式操作开合、会议桌可以自动折叠,手机里的电影将来还有可能直接导入座椅屏幕进行观看……这些能让长途飞行更加舒适的设计,都是由客舱“装修”工程师完成的。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高级改装项目经理李䶮就是一名客舱“装修”工程师,在机舱座椅选型、验收规范等质量标准被国外厂商垄断的大环境下,李䶮带领团队攻克一个个技术难题,让中国技术和标准在国际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高级改装项目经理李䶮。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精钻技术,2毫米厚大理石装进飞机客舱

 

李䶮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基于飞行安全和相关标准对飞机客舱进行“装修”,这与每一名旅客息息相关,比如座椅的软硬、高低等,其中包含着对旅客的换位思考与不断的技术创新。

 

在北京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的机库里,有一个用真实飞机机身打造的模拟客舱,这是李䶮和团队成员设计成果的集中体现。这个客舱模拟的是公务机的装修,客舱不大,却五脏俱全。

 

客舱的柜子、柜门使用了实木材质,会议室里设有两种会议桌,一种是可升降的,另一种是可以自动折叠的。值得一提的是,客舱内用上了中国人在居室装修中常用的大理石,这些颜色或深或浅的大理石严丝合缝地贴合在客舱“墙”面上,仿佛是一幅绵延不绝的山水画卷。

 

飞机要保证安全飞行,对客舱内所有的“装修”材料都有严格的要求。厚重的大理石如何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前提下被装进客舱呢?

 

为此,李䶮和团队尝试了很久。经过多次试验,最终他选择厚度仅为2毫米的大理石,并通过特殊的安装工艺将大理石牢牢固定在“墙”面上。在这个模拟客舱内,不仅是会议室的“墙面”用上了大理石,卧室床头柜也用上了这一材质。由于这种大理石非常薄,床头柜内置的灯光可以透过大理石,呈现出很好的视觉效果。


李䶮团队打造的公务机客舱会议室。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制定标准化座椅选型验收规范,赢得国际话语权

 

只要客户敢想,李䶮和他的团队就会想方设法将其变为现实,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飞行安全以及符合相关的标准、规范。

 

“座椅作为客舱内保护旅客最重要的装置,是客舱改装整体效果最直观的体现,也是各航司最常提出具体装修要求的装置。”李䶮说,座椅订货周期非常长,在安装方面还有极其复杂的规定和严格的符合性验证流程。但是,要调整座椅就需要与国外座椅原厂家沟通,选择上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改装布局被迫调整、改装项目无法正常交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李䶮决定去“闯一闯”。他一方面研究了包括中国民航局、美国联邦航空局、欧洲航空安全局等适航当局的指导文件和相关项目资料,摸清航空座椅符合性验证思路以及座椅技术标准的内涵。另一方面主动出击,同座椅原厂商及项目合作方的相关专家讨论座椅采购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注意事项。

 

经过研究,李䶮终于在波音737-800机型及波音747-8机型客舱改装项目中取得成功,开创性地研究总结出标准化的座椅选型和订购技术规范、质量标准及验收规范,彻底扭转了产品质量和周期受国外厂商掣肘的局面。在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也赢得了国外厂商和专家的认可。

 

“话语权是怎么来的?技术上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与国外厂商交流时,很多问题就可以很好地得到解决。”李䶮回忆说,“这让我们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

 

“比如客户提出座椅要低几公分、座椅想再软些。如果我们不掌握话语权,国外原厂商很可能说不能调整,因为只有按照他们的想法才是符合安全要求的。”但是如今,李䶮可以利用各方数据、信息来论证按照某种方式进行改装,既能符合民航安全要求,又能达到客户的需求。


李䶮在介绍自动折叠的会议桌。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研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对航空座椅的理解不断深入,李䶮意识到按要求购回座椅并安装上飞机并不意味着奋斗的结束。在座椅交付后,依然能够持续高质量地提供翻新和改装服务也非常重要。

 

“座椅改装是我们过去一直想做而不会做、不敢做的事。但建设航空强国离不开自主创新,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李䶮回忆说,但要突破这一技术难题谈何容易。由于国外座椅原制造厂商对座椅动态试验及钝性伤害试验等技术数据的封锁,一旦对座椅主要部件进行改装,改装企业就需要通过很多复杂的试验。而这类试验动辄就需要花费数百万元人民币,还可能出现试验结果不通过的局面。

 

李䶮带领团队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夜以继日,几乎查阅了国外所有座椅相关的规章、咨询通告、备忘录等资料,经过反复推敲论证,形成了完整的航空座椅椅背屏改装符合性验证方案并获得了局方认可,一举突破原制造厂商的技术壁垒。该研发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对话

 

新京报:这份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有哪些收获?

 

李䶮: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工作中,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全方位转变。在工作中,我逐渐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的处事风格,历练出了勇于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敢于踏入“无人区”、善于在前进中总结优化的素养。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还是一段我同集体共同成长、进步的美好经历。我们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改善旅客体验、解决旅客航空出行过程的痛点,整个队伍一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新京报:未来你有什么工作规划?

 

李䶮:我们现在有几项重点工作,其中包括落实重点数字化信息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建设项目顺利完成,并进一步借助数字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未来,我非常希望为中国航空维修和改装领域的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进行有益的、可借鉴的尝试,为行业全面升级贡献力量。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协作记者 李木易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