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何安安

 

5月5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新书线上发布暨读书分享会直播活动在故宫博物院内紫禁书院举行。该书的文字作者、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CCTV《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宋英杰,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明清宫廷史研究学者任万平二人,从故宫的四时之美,以及节气与物候的历史传承、文化内涵讲起,对书中涉及的院藏文物,与月令、节气相关的宫廷生活等进行解读。

 

5月5日,宋英杰(右)在《故宫知时节》线上发布暨读书分享会直播活动中进行了分享。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法则

 

《吕氏春秋》中说,春天的恩德在于风,夏天的恩德在于热,秋天的恩德在于雨,冬天的恩德在于寒。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按照传统历法,一年有十二个月,每月二节气,每节气三候,每候五日,共计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这一表述,最早的完整记载见于《逸周书·时训解》。风被视为起始,风起所以云涌,风吹所以草动,风生所以水起,风调所以雨顺。一年又一年,这是古老的立法。

 

夏。《故宫知时节》内页。

 

任万平从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题为宋夏圭的节令图册《月令图》谈起。任万平介绍说,这本书在《石渠宝笈三编》中也有记载,虽然《月令图》册封面处为南宋夏圭款,但经故宫专家考证,图册的真实年代并非宋代,应为明代佚名画家所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古人往往会将其作品托名于更有名的人,而夏圭正是南宋四大画家之一。任万平说,从艺术史的角度来讲,图册并非出自宋代,其艺术价值可能会稍逊一筹,但从科普的意义和文化内涵来看,这本书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院藏《月令图》册。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一个词,“气候”,这其中,“气”其实是“节气”,而“候”则是每五天一个的“物候”,三候一节气,两个节气为一月,三月为一季,四季为一年,自然界就是如此生生不息,自然流转。任万平说,物候实际上反映的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它们通过不同的季节天气变化表现出来,表征到动物什么样?植物什么样?气象什么样?古人将其总结为72个物候,用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比如在同为故宫所藏的《雍正十二月令行乐图》中,就有观灯、竞舟、赏月、赏菊等内容。可见,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的时间法则。

 

月令是一种顶配而不是生活中的标配

 

在《故宫知时节》一书中,春天开始,节气“立春”开始、一候“东风解冻”开始,此后随着季节变幻、春夏秋冬徐徐展卷,春之烂漫、夏之繁华、秋之收获、冬之宁静,七十二候中的草木、鱼虫、鸟兽跳跃其中,从古至今,我们就在这样的天地之间,上顺天时、下承地利,生活劳作、生生不息。作为该书的文字作者,宋英杰通过解读故宫博物院院藏《月令图》册这一珍贵文物资料,对二十四节气的七十二候进行了逐条图解和注释,同时完整呈现了图册画作,并将释文录于正文中各候对应的图像页,这也是《月令图》册的首次全面展示。

 

《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 七十二候》,宋英杰著,王琎摄影,故宫出版社

 

月令和节气到底有什么分别?

 

月令和节气是长期并行的。宋英杰说,二者的区别,更多的在于“分辨率”的不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节气以十五天为“分辨率”,月令则是以三十天为“分辨率”,解读人们所看到的气候、物候,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表达,节气更多的是一种应用层面上的表述,特别是民间层面的、应用层面的。月令更则多的是理智层面的、皇家层面的。通俗地说,月令的讲究非常之多,包括到了哪个月建议住什么样的房间,穿什么样的衣服,吃什么样的食物,“它是一种顶配,而不是老百姓生活中的标配。”


不同季节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等各种细节,也包括政令。宋英杰解释说:月令更像是皇家的节气,它本身包含了三个层面:第一,到了这个时节,应该是什么样的时间特点?第二,政令如何来依托和顺应时令?第三,如果政令违逆了时令,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上苍会如何惩处?宋英杰认为,这也可以解释为,月令的“分辨率”更低,但从理智和国家的层面来看,它的规范性和多元性更强。而这意味着,节气和月令既是一种生活指导,又是一种施政纲领。

 

那么,为什么会衍化出月令七十二候呢?宋英杰说,月令很高贵,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人们对节气更加熟悉和亲近,这很可能归功于对门槛的降低,便于大家拥有,将原来天文上的规则和刻度,用物候的方式来表达,看得见摸得着。而且,采用歌谣和谚语的方式来进行表达,降低了科学和传播门槛,这种解析更容易被大家所用。

  

对于北京人来说,樱桃红了夏天就到了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未完待续的文化。宋英杰认为,会有人不断去更正和提升人们对七十二候的理解。这本书将清代钦天监的观测资料,和现代社会的气候资料无缝结合在一起,而这延长了人们从科学角度审视、回望历史的时间序列长度,这是以前所没有的。

 

“它既是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活动当日,恰逢立夏。宋英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背过的歌谣,“立夏鹅毛住,小满鸟来全”。“鹅毛住”是什么意思呢?说的就是立夏以后,风小了。立夏已过,下一个节气便是小满。“小满鸟来全”并不是说现在鸟才聚来,而是说这个时候,鸟更容易鸣叫了,因为求偶的时间到了。宋英杰说,延伸对节气的理解,一定要有画面感。

 

二十四节气之小满。

 

在阅读《故宫日历》时,宋英杰注意到,在清代时,从立夏这一天起,到立秋那天止,紫禁城里会搭建许多凉棚。皇家也按照民间的节气来过日子,这种临时性的建筑非常结合实际,会让人们觉得很亲切。在古人设置的立夏三候中,立夏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在书中附有介绍,“立夏一候蝼蝈鸣”写为:“蝼蝈非一物也,盖有二:蝼虫名,蝈蛙名。二物显然矣。蔡氏云:蝼,蝼蛄也;蝈,虾蟆也,即今取食蛙也。是月,阴气始动于下,故应候而鸣也。”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这三个候语是很难解读的。

 

立夏二候蚯蚓出。《故宫知时节》内文插图。

 

“立夏只是天文意义上的夏季的到来,而真正意义上夏季的到来,以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般都在立夏后的一个月。”宋英杰提到,在进入21世纪后,立夏和夏季的滞后感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那么,对于日常生活的普通人来说,什么是夏天?夏天就是看见西瓜的时候。什么是盛夏?盛夏就是西瓜卖价不到一块钱一斤的时候。对于南方人来说,什么是夏天?夏天就是见到芒果的时候。什么是盛夏?盛夏就是芒果论堆卖的时候。宋英杰是北京人,这种体验又有不同,“我个人体验就是,什么时候樱桃红熟了,什么时候夏天就到了。”

 

立夏。《故宫知时节》内文插图。

  

而回归到书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故宫知时节》还配有故宫博物院二十四节气美图。在宋英杰的文字之外,摄影师王琎将“故宫元素”与自然物候相结合,把紫禁城建筑从主体转化为元素,以背景、前景等元素形式呈现,以写意的影像来展示故宫环境当中的动植物变化,用影像的形式展现了紫禁城建筑群里各个角落的独特之美。

  

作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进

校对丨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