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许雯)5月15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服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普通公众如何进行心理调试?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陈雪峰给出了三点建议。


陈雪峰建议,普通公众调整心态,真正做到接受疫情防控常态化,并且真正改变一些必要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关于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提了五个方面20条具体要求,前四条实际是对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提出的要求,比如科学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减少非必要的聚集性活动、室内多通风、勤洗手、使用公筷等等,这既是疫情防控需要我们做出的行为改变,也是从长期来讲,提高每个人的健康素养需要做出的行为改变。不是阶段性的事情,而是将来生活方式的常态。


她同时认为,普通公众应持续关注国家和地方疫情防控举措的新政策。由于疫情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疫情防控的举措也会根据发展情况做出相应调整。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不断恢复,大家的关注点是在转移的。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的政策、相关的信息,可能关注度会有所降低。抓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所以,应当对疫情防控的举措保持一定的关注。同时,这种关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产生麻痹或者松懈思想。


陈雪峰还建议,一旦身边出现了散发疫情或者是聚集性感染的情况,不要过度恐慌。过度恐慌对免疫力有影响,而且可能再次带来非理性行为。所以,对此要有理性的认识,如果出现散发疫情等类似情况,要按照国家和地方防控举措的要求,积极做好配合,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况,科学的应对。


新京报记者 许雯

编辑 李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