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交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关于加强民族地区、港澳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提案》等10份提案。

作为一位长期关注教育的学者,朱永新1999年在江苏常州一所乡村小学发起了新教育实验。2003年成为全国政协常委(其中2008年至2013年成为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此后历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的提案绝大多数都与教育改革有关。

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

新京报:今年“两会”,你有一个推进阅读公平的提案。为什么会提及阅读公平?

朱永新:我国儿童阅读所得到的资源差别很大。而阅读资源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所以这次全国“两会”我专门有一个提案,推进阅读公平。

这些年差不多每年我都要走访上百所学校,我发现在边远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孩子们没什么书看,学校老师也不怎么重视阅读。有的地方甚至没有学校图书馆,有图书馆的也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里多是些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

我经常跟学校老师说,一本好书可能比一个老师还管用。因为一个学生遇上一本好书,对他产生了心灵共鸣,使他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和愿望,这样通过不断地阅读,书能带着他往前走,阅读就成为了一个学生不断追求上进的内生动力。所以,对农村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怎么把好书送到他们手里,让他们能够读得到好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我觉得中国教育的问题就好解决,社会公平的问题也就好解决多了。

新京报:你在推进阅读这30年中,有没有探索到一条比较好的路径?

朱永新:好的路径肯定有。我们搞过营造书香校园活动。比如说“晨诵、午读、暮省”;我们还专门编写了一套从幼儿一直到高中的《新教育晨诵》。在网络上向所有学校免费赠送晨诵的课件,每天早晨以一首诗歌,开启新的一天,已经在全国几千所学校推广,效果还不错。

我们还有一个项目叫“新教育童书馆”。这个童书馆就是专门帮助边远地区农村学校建设适合儿童的图书馆。基金会送书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募集资金我们自己采购,另一种是社会捐赠图书。但社会捐赠的图书我们也不是照单全收,而是尽可能选我们规定、推荐的书。

 我一直认为,阅读的高度决定精神的高度,所以读“好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从小读好书会帮他形成好的“胃口”,他会分辨一本书是好还是不好,审美情趣也会逐渐得到提高。

现代通讯工具关键要用好

新京报: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手机的普及,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很普遍。你今年专门提交了《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提案》,你认为该如何正确认识未成年人上网?

朱永新:要让孩子完全远离手机、电脑是不现实的,而且未来信息的终端化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现象。我小孙子从5岁就已经开始利用手机来学习了。他不会写字,但是他通过说话,可以去查找资料。所以用手机不是坏事,用得好,它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工具。

跟纸质阅读相比,手机阅读确实有碎片化的缺点,另外它受干扰因素比较多,会不断跳出很多东西打乱思绪。一个人的注意力、专注力,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另外,手机端的很多游戏、不良信息,也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今年“两会”关于网络素养教育里要提到的一个问题。

从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角度而言,确实要确立一些好的保护青少年的规则,让孩子懂得如何使用好手机,使用好电子产品,同时又防止电子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可以进一步明确相关规定。比如,相关政府部门如果监管不到位,也是违法行为,也会被追究法律责任——既然法律赋予了权利,你没有履行好,就要进行责任追究。

新京报:教育部发布的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小学和初中农村留守儿童合计有1474.41万人。一个未成年人尤其是少儿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影响,但面对这么多留守儿童,他们的学习和阅读问题如何保障?

朱永新:我在前几年“两会”时专门写过关于留守儿童的提案,这也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个现象。我们现在的城市、经济发展还无法做到让所有出来打工的人把孩子带在身边。 当然,“在一起”的概念也不完全是从空间上说“在一起”,父母的心跟孩子“在一起”才是关键。现在手机很普及,做父母的每天给孩子一次视频通话,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空间上“不在一起”的缺憾。

在全国20%未普及普通话的地区推广普通话

新京报:你今年还有一份《关于加强民族地区、港澳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的提案》,提及要在全国20%未普及普通话的地区推广普通话。

朱永新:语言是文化的根。如果语言沟通都是障碍,文化上就难以真正认同。所以,教育体系必须把普通话作为一个基本教学语言,要把普通话教学作为对这个国家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最重要的纽带来看,而不能把普通话当作一门外语来教学。普通话就是我们的国语,作为这个国家的公民,我们就有义务学好,掌握住。

新京报:近年来,一些方言也面临消失的危险,比如满语,会说的人就很少。你认为推广普通话该如何更好地与方言保护融合?

朱永新: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为很多文化是通过语言来承载的,语言消失了,文化也就会慢慢消失。我原来在苏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时,分管过文化和教育,当时提出让苏州电视台专门开了一个方言节目。因为如果再不重视苏州方言的保护,苏州方言也会慢慢消失。所以学习普通话并不意味着反对保护好方言,两者是不矛盾的,而且多语言的刺激,本身也有助于一个人语言能力的发展。

新京报:那怎么做到既推广了普通话又能够保护好一个地方的方言呢?

朱永新:先从政府开始,高校开始,中小学开始,要先使用普通话教学,在政府公文中使用中文,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学校,用普通话、当地方言两种语言交替教学,但要保证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会说、会看、会用。


   文|新京报记者 肖隆平 实习生 刘思圆 编辑  胡杰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