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行6月10日公布数据,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同比增长12.5%。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

5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目标后,曾有业内人士预计年内M2增速会达到12%上下,不过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趋稳,5月以来,货币政策宽松节奏放缓,5月“降息”预期也落空了,未来M2是否还可能上涨?

万亿贷款和地方债融资支撑社融增速冲高,M2增速未变

5月金融数据呈现社融增速冲高、M2增速未变局面。

拉动社融增量的要素之一是地方债。数据显示,5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1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48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1.14万亿元,同比多7505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5万亿元,同比多增3647亿元。

兴业研究分析师郭于玮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5月金融数据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不过在社融增速继续上升的同时,M2同比却与上月持平,这主要是由于政府部门是5月信用扩张的主力军。5月政府债券新增规模达到1.14万亿元,使5月财政存款大幅增长,而财政存款不在M2的统计口径之中。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综合运用降准降息、再贷款等手段,引导M2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彼时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4月信贷、社融增速已明显改善,M2同比增速达到11.1%,预计之后还会进一步提升,可能会到12%上下,或者更高;社融增速会到13%-14%,都较去年的个位数增长有明显提高。

不过近期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所收紧的争论有所抬头。一位固收分析师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在货币政策宽松节奏边际放缓和监管对结构性存款治理的情况下,市场对于M2和社融增速的预期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随着再贷款和“直达实体”等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或仍将对信贷投放起到明显的支撑作用;如果特别国债的发行较为集中,还有可能会比较明显地支撑社融增速。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也表示,不赞同近期市场上“货币政策要刹车”观点,外部环境压力增大、经济要保持平稳运行、薄弱环节要获得融资等,都需要融资规模进一步做上去。

郭于玮认为,随着地方债募集资金逐步使用,社融对M2增长的影响可能滞后显现出来,M2增速或出现“补涨”。

新政策工具会带来多少资金“流量”?

6月2日,央行揭晓了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直达实体经济的“创新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后者被业内称为“央行下场购买小微企业贷款之举”。

不少业内人士都认为,两项新工具产生的激励效应会提振社融和M2增速,具体影响是否可预估?一位接近监管的人士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两个新工具可带动的资金量有总量上限,在大盘子中占比较小,最终影响还挺难看出来。不过把握好货币政策总量,就会保证(M2和社融增速)比去年高,4月两项指标增速均已在11%以上,保持这个速度就能达到要求。”

新工具具有“先宽信用、后宽货币”的特征,和近期监管约束结构性存款规模,都是防范资金空转套利。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分析称,对央行来说,利用投放流动性、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来宽信用的手段存在弊端,需要时不时地扰动资金面,加大资金面的波动,来打击市场加杠杆的风气。利用创新性的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下场购买小微企业贷款,不经过金融市场,可以规避这一弊端,在实现宽信用目标的同时,还不会让金融市场加杠杆的策略过于盛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