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房产大V微博截图。


“人人皆可买房,直到财务自由”“30万两年就变200万”“某大学生在深圳半年买千万房产”……日前,有媒体对深圳炒房“忽悠链”进行了起底,以实现财务自由为终极目标,有些人被大V洗脑,交钱入会,层层盘剥,最后钱房两空。

 

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土地紧张,加上政策利好加持,近来深圳房价涨幅一直较快。火热的市场行情,也催生了炒房“忽悠链”,一些房地产大V依靠粉丝效应,忽悠购房者通过各种筹资手段疯狂加杠杆买房,从中获利。

 

媒体报道显示,类似的产业链运作,已经相当成熟。其常见的套路是,先反复渲染买房暴富的故事,以及房价上涨的预期,收会员费指导粉丝买房,再和中介、小贷公司合作,为购房者提供垫资服务。没有购房资格的,还可以协助办理落户、假结婚、离婚来拿房票。

 

这里面的利益链,远不止是房产大V面向粉丝帮楼盘推盘然后抽成如此简单。

 

以贷款为例,在房产大V指导购房者“操盘”的过程中,对资金不够的购房者,中介公司可以为他垫资,付全款借壳办理经营贷,再归还垫资,拿到房本再偿还贷款。深圳此前曾对房抵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进行清查,涉及正是此种情形。

 

由于有贷款垫资,一些购房者动辄用到上十倍的杠杆。对他们来说,赌的就是房价上涨,且涨幅一定会超过垫资的利息成本。


但这种炒房模式存在着重大风险。首先,房产大V渲染的上涨预期,未必一定会实现,或者说,涨幅未必会覆盖年化近40%的借贷利息;其次,调控政策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一旦生变,购房者的资金链可能就此断裂,血本无归。

 

比如报道提到一个案例,原本是某房产大V粉丝的魏静,用十倍左右的杠杆购买了价值728万元的房产。然而适逢深圳收紧企业贷,申请者房产必须过户半年以上,20天的垫资周期拉长到半年,凭空多出庞大的垫资利息,最终资金链断裂,房产被查封。

 

有网友提到,如果政策没变,魏静购买的房子升值,她不会出面维权。这话理论上没错,不过从房地产市场的角度看,机构协作诱导个人加杠杆买房,无疑是在给市场埋雷。毕竟房子不是小件商品,投资失败的风险、可能激化的矛盾要大很多。

 

媒体起底后,涉及的房地产大V进行了否认。得看到,这些粉丝的确是自主购房,不存在强迫交易的情形。而且,购房者本着炒房暴富诉求,一头扎进去,不顾个人资金实力,疯狂加杠杆,如此心态本身有着很强的投机属性。

 

但即便如此,这条炒房“忽悠链”,仍然有两点值得追问。

 

其一,房地产大V面向粉丝的投资洗脑话术是否合适?要知道,用各种买房暴富的神话来蛊惑,渲染上涨预期,是类似房地产大V的一贯路数,如果涨价预期没实现,这种行为该如何界定?

 

再者,房地产大V和中介公司、贷款公司,是否有明里暗里的合作?

 

比如,魏静就是假结婚购房,其中是否有违规操作值得调查。另根据报道,提供垫资的小贷公司,未必都有合法的小额贷款牌照。如果是非法经营,牵线搭桥并从中渔利的房地产大V又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不管怎么说,房地产大V、中介、贷款公司等,联合起来“围猎”购房者,哪怕整个操作流程不涉及违法违规,这种模式同样是在加剧投机炒房氛围。因为这些购房者,炒房升值的目标很明确,他们通常也不是本地人,对本地的刚需群体来说,其实也是一种变相挤压。

 

因此,像深圳这样的热点地区,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堵住漏洞,避免企业贷流向房地产市场的类似现象。对炒房“忽悠链”涉及的违法违规环节,还要加大查处力度。

 

另一方面,炒房现象愈演愈烈,资本往往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基于此,对于那些金融贷款公司,也应该大力度地进行清理,避免没有牌照的小贷公司给炒房者提供资金便利。

 

□余寒(媒体人)


编辑 陈静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