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正从疫情的冲击之中缓慢复苏。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5月宏观数据显示,生产和需求不断改善,消费需求延续回暖趋势。与此同时,制造业和消费的复苏仍缓慢,就业压力犹存,物价持续回落。如何看待2020年下半年中国经济的恢复情况,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更积极有为、精准有效?在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节点,新京报就这些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斌。


在张斌看来,尽管中国经济正在恢复中,但在今年年内中国经济还是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或者状态。粗略估算,今年全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2%到3%的增速已经是比较不错的表现了。此外,就业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下半年出口会有好消息,但总体来看还是不容乐观。


对于下半年的政策取向,张斌认为,从物价、就业、经济增长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看,货币政策还远没有到收紧的时候。下半年不要着急收紧货币政策,一定要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下半年变化的余地不大,其重要的着力点应是从多个方面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下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在哪里?张斌认为,历史上看消费的表现相对于投资、出口等变量要稳定很多,成为稳定和支撑中国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潜力。未来要通过一些政策的调整,使得中国经济的这一潜力释放出来。



“年内中国经济不会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增长水平”


新京报:下半年中国经济可以恢复到疫情前的增长水平吗?


张斌:当前经济恢复情况表现出两个特征:第一,从各项重要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看,中国经济正在恢复过程中。第二,尽管中国经济正在恢复中,但是距离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或者合理状态仍有很大的距离。当前中国经济增速距离中国经济潜在经济增速仍有比较大距离。消费、投资等大部分的宏观经济指标虽然在恢复中,但其同比增速距离过去的均值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疫情再次暴发,中国经济的恢复还会持续,还会在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上行的态势。但是在今年年内中国经济还是很难恢复到疫情前的经济增长水平或者状态。粗略估算,今年全年中国经济能够实现2%到3%的增速已经是比较不错的表现了。做出这个判断,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


第一,3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生产活动逐渐恢复,但目前有些行业、部门仍受疫情影响。比如,受居民担忧情绪影响,接触型、聚集型消费复苏较慢,制约了住宿餐饮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等相关服务业的恢复。1-5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7.7%。


第二,我们要认识到,如同一个人患了一场重病,即使在康复中,但病毒给人体的伤害会留下一些后遗症,要想身体康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中国经济同样如此,也不可能一下子从疫情的冲击之后就能恢复到正常状态。从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情况可以看出疫情带来的后遗症影响。疫情冲击之下,整个居民部门的净资产状况变化并不大,甚至有所改善。但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出现了明显的恶化——在疫情期间,企业收入大幅下降,但员工工资、房租、利息等刚性支出并未大幅减少,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资产负债表窟窿。今年一二季度新增贷款的大幅增长也反映了企业债务的增长,但是企业的收入增长很糟糕。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不是一下子就消失了,企业负债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积累利润,才能慢慢地修复资产负债表,才能逐渐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就业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一定的压力”


新京报:下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张斌:第一,我最担心的仍然是疫情和应对政策的不确定性。现在很多医学界专家都认为,第二波疫情暴发的概率并不低。从中国经济的角度,如果疫情再爆发,我们有没有比过去更好应对政策,以平衡好疫情冲击和经济发展。


第二,就业目标的实现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和压力。(一)新增就业900万人、调查失业率6%左右这一就业目标,本身并不高,但是完成起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上半年物价持续回落,1-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1%,工业品生产者价格下降1.7%。如果按照当前物价的走势,今年的名义GDP不会比实际GDP高出太多,预计名义GDP增速在1%到2%之间——这么低的名义GDP创造出的就业机会是很有限的。如果要实行新增900万的就业岗位的目标,需要名义GDP至少达到2%至3%。(二)即使实现了900万的就业目标和6%的调查失业率,并不意味劳动力市场的问题就没有了。过去我们合意的调查失业率均值应该在5%左右,此外,我们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并不能充分反映出真实的失业率,仍有隐形就业压力的存在。目前城镇调查失业率对农民工的覆盖面不完整,这部分人群的就业状况很难划定,有的即使就业也可能是不充分的就业。比如,有些农民工在疫情前可能一天工作10个小时,疫情影响之下,现在可能一天只工作2个小时,工资也可能不到疫情前的一半。


“不要着急收紧货币政策 下半年一定要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京报:下半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更积极有为、精准有效?


张斌: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下半年总的宏观经济政策方向都应该继续保持相对宽松。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缓慢恢复中,但从物价、就业、经济增长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表现看,货币政策还远没有到收紧的时候。下半年我们不要着急收紧货币政策,一定要继续保持偏宽松的货币政策:第一,前面提到,目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恶化,企业的负担和压力很大,当前很重要的一个事情是要给企业降低成本,低利率是很重要的保障。第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提振总需求,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影响企业盈利状况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产品或者服务的价格,产品或者服务价格的下降会导致盈利下滑。目前中国宏观经济中CPI、PPI都在下行,这对资产负债表已经大幅恶化的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企业负债表不但不会被修复,甚至会进一步恶化。保持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可以保持需求的稳定,如果总需求上升,企业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就不会太低,企业的利润就能够得以改善,进而就业等问题也随之能够得到解决。第三,从消费的角度看,目前看随着前期被压抑的部分消费有所释放等,消费需求回暖,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8%,降幅较上月收窄4.7个百分点。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如果企业一直不景气,居民收入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消费的表现。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总需求,从而改善企业盈利状况、增加居民收入,进而有助于保障居民的消费水平。最后,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一定要实行降准,要不要降准需要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确定。关键是央行应该保持一个相对稳定且低水平的基准利率。


财政政策方面,两会期间已经定调,下半年财政政策变化的余地不大。积极的财政政策重要的着力点应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第一,基建投资要跟着人和产业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尤其年轻人希望进入大城市,留在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不愿意在小城市或者农村生活。因此,基建投资再投向小城市和农村,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要投向人群涌入的大城市,通过提供和改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从而为这些人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更低的准入门槛、更低的生活成本。


第二,减少产业政策的扭曲。对于产业政策,我们不能一概否定,有些产业政策是有必要的,但确实过去很多的产业政策造成了产能的过剩,这方面的教训我们一定要汲取。在财政资金使用方面,产业政策要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它一定以保护市场竞争为前提,而不是站在市场竞争的对立面。


财政支出要覆盖到最需要保障的农民工群体。现在我们的社保体系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政府、事业单位、大企业等部门就业的人群有着完善的社会保障,但这部分人其实是不容易失业的群体。而流动性比较强、最容易失业的农民工群体反而被社保体系覆盖到的面积有限,最需要保障的群体却缺乏保障。我们的财政资金在使用上要有所调整,财政支出要向农民工群体倾斜。


“中国出口有好消息,但总体不乐观”


新京报:如何看待下半年的全球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张斌:海外经济最差的是4月份,5月份以后各项经济指标开始反弹,如果没有第二波大的疫情冲击,反弹还会持续下去,这对中国的出口是个好消息。还有其他的一些好消息,中国一季度因为疫情影响,出口大幅下降,接下来会有一些回补的需求。中国在防疫物资、远距离社交的电子商品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疫情期间对这些商品需求大增。国外因为疫情的影响,一些出口企业停摆,而国内企业仍能保持正常生产,中国在很多出口商品方面的市场份额大增。


上面这些都是出口的好消息,但总体来看还是不乐观。一是因为海外总需求增长即便恢复一些,整体力度还是偏弱,与正常状态有明显的距离,这其中尤其是投资品的需求受影响会更明显一些。二是疫情挑起了很多国家内部的既有矛盾,极端情绪集中释放,海外一些国家国内政治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这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也会外溢——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合作关系、还是多边合作关系都在恶化,全球进入更加动荡的时期。而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中国的出口、经贸合作、对外投资带来负面影响。


“消费会是稳定和支撑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股力量”


新京报:下半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在哪里?


张斌:如果没有第二波大规模疫情暴发,我对消费的表现不悲观。我觉得经济的韧性在居民消费,消费会是稳定和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股力量。疫情之下居民消费受限,消费增速骤降,居民的支出减少大于收入的下降,居民资产负债表反而得到了改善。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消费会有所恢复,但消费增速不会太高。历史上看消费的表现相对于投资、出口等变量要稳定很多,成为稳定和支撑中国经济一个很重要的潜力。


中国经济未来的潜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消费扩张和升级,以消费扩张和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不仅是依赖于生产力的改善、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同时也离不开需求方的力量支撑。没有需求的支撑,没有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也难以实现。只有需求和生产力的改善、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高等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带动产业升级,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去投资、去试错,继而带动更多的产业升级。


但目前制约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障碍是需求不足。一方面,由于需求不足,制造业产品价格过低、收入和利润空间都很小,没有资金和动力去做研发投入,带动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大家越来越愿意在教育、医疗、文体、娱乐等方面花钱,以提升生活质量,但这方面的供给存在问题,使得消费的潜力没有被激发出来。因此,未来要通过一些政策的调整,使得中国经济的这一潜力释放出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侯润芳 编辑 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