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地相关疫情暴发之前,作为定点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原本只剩下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复工复产正在有序开展中。

  

从6月11日开始,短短数日,猛增的确诊患者迅速收满三大病区,医院紧急腾病区、腾楼、腾出所有床位,开始了一场与病毒“抢人”的竞速。截至7月8日,334个确诊病例收治入院,不到一个月,60人痊愈出院。

  

昨天,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了解幕后的救治工作。

  

“一开始还好,医院有一个病区收治新冠,34张床位。新发病例虽然来得突然,但医院的床位和人员没有压力。包括6月12日,听说白天要送来3个患者,也觉得很正常,毕竟有一个确诊就会有几个接触者。到了6月13日早上,看到头一天收入院的数字从3变成6,就觉得有些诧异了,赶紧起床往医院赶,预感发病人数会有比较快的增长,需要提前做准备。果然,那天我们收了36人,一直到20日,北京每天新增确诊数在20人以上,基本一天一个病区这样在开。”吴国安对记者说。

  

北京地坛医院副院长吴国安。北京地坛医院供图 


谈迎战

24小时腾空医院 全力抗击新冠

  

新京报:“西城大爷”唐先生是6月11日确诊的,之后送来了地坛,医院是什么时候得知的消息?

  

吴国安:我们是将近中午收到的消息,当时很意外,因为北京已有56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了,整个医院只剩一位“新冠”肺炎患者,是一个输入型的病例。

 

新京报:有没有感到压力?

  

吴国安:一开始没有。直到6月13日以后,北京每天新增确诊数在20人以上,基本一天一个病区这样在开。

  

新京报:怎么应对这种突然的“入院潮”?

  

吴国安:我们根据疫情的变化,始终在调整资源的配备。床位方面,我们做了多轮“搬家”。医院西侧有新建的8个病区,“新冠”一来,这些病区都要腾出来;医院东南部有一栋住院楼,也停止新收其他患者。到了18日,我们根据卫健委的要求,腾空了整个医院,关停门急诊,全力备战“新冠”。

  

人力方面,头几天是28个大夫、40个护士在撑着,但每天都来这么多病人,工作强度太大,一个晚上不休息,病历都很难写完。我们15日向卫健委申请增援,16日就迎来了一支医疗队,到现在,这批增援力量一共有106人,来自其他的市属医院和北京协和医院。

  

新京报:整个准备过程中最难的是什么?

  

吴国安:一方面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腾出床位,一方面又要妥善安置转院患者,不能影响他们的病情。

  

我们是17日下午接到指令,要求24小时内腾空。当时,地坛医院普通住院患者共有421位。我们下午紧急开会,给出四个方案:病情允许的动员出院,要么转去地坛医院潮白河分院、其他市属医院,实在走不了的,我们不能拿患者生命开玩笑,还是留在医院继续治疗。最后,298人出院,80人转去潮白河分院,35人转去佑安、宣武等医院,剩下8人评估后觉得有风险,我们在门诊楼内安排了区域,继续他们的救治。最终,我们顺利腾出了1070张床位。

  

新京报:当时有没有想过,如果疫情继续扩大怎么办?

  

吴国安:我们做过计划。地坛医院的人力,可以管理400个普通型病例和20名重症危重症病例,如果超出这个数,需要其他兄弟医院提供人力支持。当然,现在看来,这个计划是不用执行了,北京的疫情控制得很快,我们还是很欣慰的。

  

谈救治

累计收治334名患者 60人治愈出院

 

新京报:现在病区情况怎样?

  

吴国安:我们一共开了13个病区,10个收治普通型病例,1个ICU,一个重症过渡病房,1个收治疑似病例。截至目前,除了1位女性患者,北京334个确诊病例都收治在地坛医院。截至7月8日,已经有60人治愈出院。

  

新京报:患者病情如何?和前两次相比有什么区别?

  

吴国安:这334人里,危重型有5人,重型21人,一共占比7.8%,和之前两次总体的危重症率相比是低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一次主动出击检测,发现得早。我们把北京的新冠肺炎患者简单分成三拨,第一拨主要是从武汉等高风险区来的,当时从发病到入院的平均时间是4.6天,第二拨是境外输入为主,平均4.2天,这一次缩短到2.5天。越早治疗,越有利于病情的控制。

  

新京报:重症危重症患者情况怎么样?

  

吴国安:救治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我们累计收了5个危重型、21个重型,现在危重型降为2个、重型降为3个,大量患者明显好转。这次疫情,北京唯一使用ECMO的患者,就由危重型转成重型,还有转为普通型的。

  

新京报:有哪些救治的亮点?

  

吴国安:新冠肺炎不是不治之症,轻型、普通型痊愈的几率是很高的,关键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为此,北京市成立了重症专家组,十多位大夫,每天都来医院会诊;在武汉一线被称作“重症八仙”的专家中,童朝晖、杜斌、姜利三位也来了地坛,我们开玩笑说“地三仙”,他们每天进隔离区亲自查房。

  

我们也创新内部“转诊”的流程,专门成立了重症过渡病房,对患者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多学科专家组每天两次对病人进行筛检,及时评估病情变化。

  

此外,我们采取“混编制”,每个病区由感染科专家担任临时科主任,同时发挥综合学科的优势,将儿科、妇产科、心内科、精神科的医务人员编入团队。大家知道,这次患者有老人也有幼童,有相应的病症,“混编制”的团队随时能够介入治疗。

  

谈期望

危重症救治任重道远 努力实现“零死亡”

 

新京报:能实现“零死亡”吗?

  

吴国安:说实话难度不小,我们努力争取实现。目前病区里有一位89岁的危重症者,病情非常重,高龄,合并高血压,肾脏做过手术,现在病情还在加重。我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救助。

  

新京报:北京这半年的“抗疫”,地坛医院一直是在最前线的,你觉得这一次和前两次比有哪些不同?

  

吴国安:之前,北京是分散救治,除了我们,还有其他市级定点医院、各区定点医院,包括最后启用的小汤山医院。这一次患者全部收在地坛,我们肩上的担子会更重。但地坛医院建院70多年了,经历了很多次疫情考验,除了有传染病应对的经验,还积累了独特的医院文化,疫情当前,大家训练有素、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感,所以整个过程还是很顺利的。

  

新京报:怎么看待这回全院腾空救治新冠?

  

吴国安:全院腾空分两个方面看。好的一面,是我们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可以越做越细。而且院内感染的压力减轻了,不必担心普通患者的感染问题;令我们担心的一面,是疫情后医院常规诊疗的恢复,6月10日那天,我们的门诊量已经恢复到平日的7成、住院人数恢复到65%,腾空后从零开始,会有一些压力。其实地坛不光收治传染病患者,普通患者的门诊量占到总量的近一半,在接诊他们的过程中,医院其他学科能得到成长和强化,这在医院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

  

新京报:你给地坛这次的表现打多少分?

  

吴国安:我觉得可以打100分。突如其来的“入院潮”,我们顶住了;危重症救治,我们也尽全力在做。危重症患者,往往不是某一个器官出了毛病,单靠传染病一个病种很难支撑,我们综合学科的建设,能更好应对这种情况。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