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家尼采的思想中,“命运之爱”(Amor Fati)一词具有特殊意义,他将这种精神状态解释为:对人生中的任何境遇都坚定热情地接受,不寻求抹除它们的过去,接受人生中出现的每一件事,无论福祸,更无论成败,拒绝去后悔,也拒绝去润饰过去。无论是这个夏天,还是日常生活,这样坦荡坚定,敢于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值得赞赏。


在这个周六,有两组代表着“命运之爱”的演奏将在线与观众见面,国家大剧院“声如夏花”系列音乐会的又一场演出中,指挥家李飚将携手小提琴家吕思清,与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再次奏响中国作曲家赵季平先生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并与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跨时空对话。



“柴五”


在音乐家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中,我们能听到他对命运的拥抱与接纳,这与尼采的人生智慧不谋而合。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柴科夫斯基对“命运”有着深深的“焦虑”,1888年5月,柴科夫斯基开始创作他的《第五交响曲》,是年11月由作曲家亲自执棒于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首演。此时柴科夫斯基深感岁月无情,命运多舛,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威压无孔不入。他说:“我迫切想向他人、特别是向自己证明,作为一名作曲家,我还未江郎才尽。”从音乐序奏中的怀疑和谴责,到最后充满喜悦与光辉的终章,我们不难听出作曲家与命运的和解。 


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而在“柴五”首演后近130年,中国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创作出了同样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受国家大剧院委托创作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2017年。这部作品昭示着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赵季平先生曾说:“作品骨子里面流淌的就是中国的元素,无论是它的配器到它的和声语言。同时,蕴涵着大爱之意,副部主题灵动,展开部富有内心冲突,最终归结到真善美的博爱之中。我希望将内心流淌出来的对人类的爱寄托于作品之中,使其可以跨越国界,温暖更多的听众。”


新京报编辑 田偲妮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