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李永博


总统与最高法院的权力博弈与制衡,一直以来都是观察美国高层政治的一个窗口。就在上周,美国最高法院驳回了特朗普关于总统在任职期间不能接受调查的说法,为纽约检察官传唤特朗普的税务记录铺平了道路。平日里似乎“威风八面”的美国总统居然也有打不赢官司的时候,这无疑成为了舆论关注的焦点。联想起前段时间,特朗普在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要求各州重新开放,并且扬言“总统拥有完全权力”、“联邦政府拥有绝对权力”。这样的说辞究竟有没有根据呢?

 

《至高权力》也许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现实的历史线索。这本书的作者美国历史学家杰夫·谢索曾担任过白宫撰稿人,被公认为讲故事的“绝佳能手”。他通过研究大量从未公布过的一手材料,重绘了1930年代美国高层政治的真实面貌,不着痕迹地再现了罗斯福、白宫幕僚、大法官、政治投机分子、媒体大亨等不同立场的人物形象,对于我们理解美国政治与时下的国际形势都有很大的启发。


《至高权力:罗斯福总统与最高法院的较量》,[美]杰夫·谢索著,陈平译,新经典·文汇出版社,2019年8月。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学过“罗斯福新政”,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推出了一系列的进步主义法案,比如社会保障法、最低工资法、最高工时法等,可以说力挽狂澜地把美国从泥沼中拉了出来,而罗斯福本人也成为了史上最受民众欢迎的美国总统之一。

 

实际上,知名的历史故事背后往往都有着鲜为人知的重要细节。《至高权力》恰恰把着力点放在这些细节之上,告诉我们原来罗斯福为了拯救美国经济而推动法案的时候,居然受到了最高法院的重重阻碍,甚至最后连他的铁杆支持者都站出来反对了他的主张。

 

罗斯福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系列措施,在今天的不少国家中是司空见惯的做法,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受到了保守派在不同政治层面的强烈反对。美国最高法院就认为,罗斯福的不少政策存在违宪。罗斯福不能取消最高法院,修宪又没那么容易,怎么办呢?为了绕开最高法院推行自己的政策,罗斯福想出了一个“填塞法院计划”。

 

这个提案的意思是,每个大法官如果到了70岁还不退休的话,总统可以任命一位新的大法官。从名义上来看,这个做法可以帮助年老体衰的大法官分担他们的工作量。从实际效果来看,这意味着罗斯福可以自我授权,把保守派占主导的法院改造成自由派占主导的法院,这样他所有的新政政策都可以通过。

 

我们知道,罗斯福最终没有打成他的如意算盘。《至高权力》围绕着“填塞法院计划”的社会大辩论展开,充分呈现了正反两方的观点和理据,从总统、白宫幕僚,到国会议员以及大法官,不同立场的历史人物形象都被作者栩栩如生地还原出来。《纽约时报》评论道,即使是那些已经知道事件结果的读者,也很难不去感受这场辩论对决的硝烟。

 

除此之外,那个时期美国价值分裂,各自为营的社会氛围也会让这本书的读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为了抗议最高法院的判决,农民将大法官的塑像“绞死”在路边,多个城镇爆发了罢工和骚乱。但当时针对罗斯福的非议也不少,作家沃尔特·李普曼称“填塞法院计划”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不少政治评论家也在报刊上谴责罗斯福。

 

令人感慨的是,不少给罗斯福投票的铁杆支持者超越了政治派别的站队,也反对总统本人的主张。他们坚信,越是在美国两极分化严重的危机时刻,最高法院的独立性和可信度越需要得到尊重,不能让最高法院成为美国总统可以随意插手的后院。

 

不少看过《至高权力》的人评价,这是白宫版的“权力的游戏”,或者说是美国大萧条时期的“纸牌屋”。生活在今天的读者,如何去理解美国总统与最高法院之间的角斗呢?还是说,这只是滥俗于地摊文学中的宫斗戏呢?

 

学者刘瑜曾在相关活动中指出,美国的司法审查,实际上是在美国不同代际之间进行强制性的政治对话。今天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既有特朗普任命的,也有奥巴马任命的,还有小布什任命的,甚至还有里根任命的。因为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是终身制的,实际上是强制性地实现了代际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会给政治决策中的价值冲突带来一种缓冲剂的作用。

 

撰文 | 李永博

编辑 | 宫子 罗东

校对 |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