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文 | 陈思进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国际环境上看,美国特朗普政府想要推翻“经济全球化1.0”,重新构建“全球化2.0”版本。因此,今后全球各国可能将会被分成几个圈层,同大于异的国家为一圈层,不同的圈层各玩各的。针对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国提出了上述具体的应对方案。

 

国际大环境已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进入经济全球化1.0时代。当时,大量中低端产业外包到中国,资本大量流入,使得我国迅速发展了起来,国际大循环初步形成。

 

在这个大循环之中,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赚得了大量的外汇,中国也迎来高速发展时期。高速公路、中国铁路、高铁逐步普及,而这一切都是以大量资本为基础的。

 

不过,从奥巴马时期开始,美国就已经提出了要让产业链回归。这有很现实的国内经济问题。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三、四十年之前的美国社会,是典型的橄榄型社会,即两头尖,穷人富人都不多,处于“橄榄球”中间的,是广大的中产阶级。也就是说,一般的美国家庭,只要一个人工作,就可以养得起整个大家庭,过上典型的美国式中产阶级生活——一对夫妻、二三个孩子、一栋大别墅、一二辆车、一二个宠物……

 

但是,随着中低端产业链转移到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以及新加坡),之后再渐渐地外包到中国大陆,这一现状终于被打破,大量的中低端工作消失,美国的中产阶级迅速萎缩。

 

也就是说,资本是逐利的。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以及相对宽松的环境保护政策,使得大量的美国企业搬迁至中国,使得美国的就业率大幅缩减,美国原本的橄榄型社会变成了金字塔型社会。金字塔的底端是广大中下层的老百姓,在顶端的1%的富人则受益于经济全球化1.0,变得越来越富。

 

不过,奥巴马并没有实施真正的中美贸易战,是特朗普把它变成了现实,并且还将“战争范围”扩展到金融、科技等方方面面。

 

构建与经济全球化1.0相似的内循环结构

 

为什么说这是持久战?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1.0就要逐渐结束了。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包括全球经济低迷、中美战略竞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逆全球化”加速等情况可能将长期存在。我国在发展经济时,需要转换思维,以“中长期化”的思维来制定政策;特别是要建立在对未来长期大趋势的准确判断之下,以战略性思维、长效性思维,完善诸如宏观调控机制等手段,达到远近结合、长期协调、长期均衡的效果,以应对结构性问题和长期挑战。

 

那么,中国为什么现在要提出“以内循环为主”这个概念呢?

 

未来的双循环中,外循环会越缩越小,中国将可能主要通过内循环来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产业结构必然要发生变化。

 

经济全球化1.0的国际大循环经济模式,是部分国家提供资源、部分国家生产商品,供高消费能力的国家消费。

 

而中国内循环也可以参考国际大循环的逻辑,将不同区域对标不同的国家,比如将北上广深对标美国欧洲;中国西部一些有资源的地区对标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这样的资源国。中国中西部的土地和人力相比沿海要便宜得多,所以可以考虑把中低端的产业转移到那里,将高端产业放(或留)在北上广深。

 

房价下跌才能保证内循环“可持续”

 

内循环离不开消费。欧美经济的很大一部分是靠促进消费得来的。当我们谈到消费时,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的房价了。中国房子的市值,已经超过了美、欧、日所有房产的总值。

 

李克强总理曾提到,中国有6亿人月收入仅1000元、约10亿人口月收入在2000以下。所以,如果要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房价就得降下来。虽然我国绝大多数老百姓有消费的需要,但需要并不是有效需求,即这些需求其实很难实现。

 

以当下国内的收入水平,除非中国房价下跌,否则内循环是无法提振消费、消化过剩产能的,这也是为何国家一直在强调房住不炒的主因。因此,如今的中国楼市似乎已经到了非降不可,至少是不能再往上涨的时候了。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其次,产业升级实际上与中美科技战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些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产业链,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最完整的;但是,不得不说,中国对世界上最核心的科技,掌握得还不够多,例如芯片、特殊材料以及高端的发动机等。

 

也就是说,中国一定要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产业的结构也要发生变化。资源可能将会来自新疆、陕西、内蒙古、甘肃或青海;资本来自一线城市;科技的发展,可以考虑依赖深圳、上海、合肥、西安这些高校集中的城市。

 

总之,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以自成体系为主,和他国合作、而非依赖为辅,这样的经济转型将会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的“持久战”,我们需要提前为此做好准备,即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陈思进(资深金融风险管理顾问)


编辑:李碧莹   校对:卢茜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futurecity@xjbsmartcit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