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变。居家隔离、限制集聚等常态化的防控使不少行业受到冲击,也催生了许多新的经营和消费模式。不少企业主动拥抱变化,在产品结构、销售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尝试和创新。

 

8月9日,在2020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消费分论坛上,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王岩、蒙牛集团副总裁魏薇、北京庆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阎希娟、银泰商业集团品牌总经理吴嗣川4位嘉宾,就疫情期间消费方式的新变化以及企业的应对和调整展开了线上讨论。

 


新京报:疫情让人们的消费方式出现了很多新变化。针对这一情况,传统实体商业、食品企业、餐饮企业和商场,目前做出了哪些新的尝试与创新?

 

魏薇(蒙牛集团副总裁):在疫情来临之后,传统的销售渠道虽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也让蒙牛加速了在消费环节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尝试。

 

比如和阿里巴巴合作打造的“天鲜配”项目,是一种订单式的、智能的、无人的冷柜系统,一种O2O的鲜奶配送模式,目前主要在华东地区试点,疫情期间,这种模式表现出了很强的优势。此外,蒙牛在社区零售、社交零售方面也进行了整合,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收集消费者需求,再由社区销售人员负责配送,为大型社区的居民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整体来说,疫情期间蒙牛的电商业务获得了发展。今年2月、3月,蒙牛整体电商销量增长了200%,京东到家渠道销量也增长了400%。

   

阎希娟(北京庆丰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副经理):庆丰及所属门店在疫情期间对销售方式和产品做了调整,概括起来说就是8个字——多元产品,多元服务。

   

多元产品方面,针对疫情期间对半成品需求增多的趋势,庆丰及时调整了产品模式,推出40多个新品,销量递增很快。未来,还将根据门店所在商圈的特点优化菜品,逐步做到标准化和个性化,以满足消费者对多元化产品的需求。多元服务方面,庆丰采用外摆销售、档口销售等新的销售方式,还推行远程点餐、线上外卖,以方便社区顾客采购。

 

总的来说,疫情给庆丰带来了非常大的变化,多元化的销售模式使堂食和外卖得到补充,分餐制、公勺、公筷等更加文明的就餐方式也逐渐被接纳。

   


吴嗣川(银泰商业集团品牌总经理):银泰是百货行业里新零售做得比较超前的公司,我们从2017年就开始了新零售的尝试,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建立在云上的百货公司。2019年9月30日,告别了最后一台服务器;今年5月30日,告别了最后一张纸质小票。第二个特点是实现了人货场的数字化。第三个特点是所有的银泰都建立了5公里范围的定时达服务,消费者在线上购物,可以定时配送到家。

   

总之,在抵御疫情方面,银泰作为一个新零售公司具备了互联网的能力,实现了人、货、场的重构,能为更多的消费者提供本地生活的服务。银泰内部有句话叫“银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修屋顶”,所以,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银泰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威胁。

          

新京报:针对这些消费新变化,以及企业面对疫情所做的尝试和创新,专家有什么看法?

 

王岩(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研究员):疫情对消费市场的供需两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需求端来看,首先居民的消费呈现出健康化、理性化的趋势,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关注运动健身,接受分餐制。同时,不少人有计划地减少冲动消费和超前消费,理性消费的意识越发凸显。

   

其次,线上消费的比例不断扩大。从原来的以标准化的工业消费品为主,逐步转向生鲜、医药等非标准化商品,且还在向低频消费的商品延伸和扩展。

   

最后,线上消费的群体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一老一小”。一部分50后、60后的老年群体加入到网上消费群体中,学生群体也成为线上消费的增长点。

 

从供给端来看,传统消费行业受到冲击,餐饮企业在疫情暴发的前两个月业绩同比下降达到了43.1%,旅游、住宿等行业也都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催生了很多新业态和新模式。如餐饮企业探索出了向线上零售化转型,半成品销售、外卖送餐等方式,虽不是盈利的主要渠道,却是积极探索的表现。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