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吃播发布的野外烤骆驼等动物视频,后被网友质疑浪费食物,将所有视频删除或隐藏。手机截图


吊车烤骆驼、挖砖窑烤500斤牦牛、车轮炸鸡,“食材整袋、整盆铺撒……”“一年间,为制作吃播,用掉153头牛,289只羊,688只鸡,花费350多万元。”“23岁得了骨质疏松,一场吃播的食材费用约五六千元,为吃播欠债七八十万”……


连日来,吃播“大胃王”浪费严重现象引发关注。揭开行业画皮,观众才发现镜头前“大快朵颐”的吃播,嘴上说着“要要要”,吃吗吗香不停歇,身体却很“诚实”——假吃、催吐,靠拼接镜头、后期剪辑贴上“大胃王”标签等乱象丛生。

 

还有更极端的吃播博主,在直播间隙以上厕所、拿外卖等理由,到卫生间将40多厘米长的管子插入肠道催吐。


在这些令人产生心理不适的行业黑幕前,不知道还有多少粉丝愿意追随“以浪费为荣”的畸形吃播,“把人吃出毛病”的暴饮暴食类吃播的路又在何方?

    

让“重口味吃播”下岗成为促使吃播“端正”饭碗的良机

    

针对吃播行业乱象,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网络表演(直播)分会对各会员企业做出提示,坚决禁止在直播中出现假吃、催吐、猎奇、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以及其他铺张浪费的直播行为。一些短视频平台也做出了改变,搜索“吃播”将看到珍惜粮食的提示。

    

一场行业整顿风波过后,不少曾经的吃播已经悄然摘掉了“大胃王”的标签。

 

例如,MCN瘾食文化下的“大胃王朵一”改名为“我是朵一呀”。而曾凭借“扫光8斤白米饭”“半小时吃光40个鲜花饼”“《天天向上》挑战88碗面条”爆红的密子君,早在2018年开始,就在弱化“大胃王”的标签,取而代之的是美食密探等节目。

    

如果深入窥探“吃播江湖”,就会发现单纯比拼“谁能吃,谁涨粉”,用疯狂刷新食量的方式来“自我摧残”的视频早已过时,因为这不仅无法满足围观民众的“食欲”,“以命换钱”“假吃专业户”“抵制催吐”等话题,更让一些暴食的吃播屡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有人认为这次被媒体集中点名批评,以及针对吃播浪费粮食的大讨论,可能会让吃播行业彻底“凉凉”,砸了那些“大胃王”的饭碗。

    

实则不然,我认为,让“重口味吃播”下岗,打掉“假吃”、杜绝浪费,不等于“一刀切”对此类节目说“不”,反而是促使更多吃播“端正”饭碗的良机,让他们走上享受美食、感受味蕾愉悦的转型之路。


▲“大牙晨晨”发布的大胃王吃播视频,其中翻车视频已被删除。手机截图


告别“为流量拼食量”的病态模式,吃播该如何转型

    

“能吃是福,会吃是本事,能吃出文化,吃出健康,吃出情怀是高人。”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网友点评,击中了吃播问题的要害。

    

吃播“大胃王们”应该明白,靠胡吃海塞、撑到爆,这种浪费粮食、摧残自我的路,注定走不通。


只有营造出自己的餐桌特色,找到差异化的定位、独特的人设,才能在吃播江湖中占有一席之地。


而告别“为流量拼食量”的病态模式,吃播们又该如何转型?这里有一份吃播转型不完全指南:


第一条路就是化古为新、传播饮食文化。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民以食为天”的理念深入人心。黄帝制造釜甑、教民建灶蒸谷的传说,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就连菜名都文化底蕴十足,在讲究色香味的同时,融入了“吃文化”的内涵。


有的菜名以时令命名,如冬凌粥、秋叶饼;有的菜名以典故命名,如柳浪闻莺、掌上明珠、阳关三叠。


有的菜名以数字命名,如一窝丝、二色脍、三不粘、四美羹、五福饼、六一菜、七返糕、八宝饭、九丝汤、十远羹、酒醉十三蚝、二十四气馄饨、百鸟归凤、千层糕。


说白了,深入挖掘中华饮食文化,就可打造一道道舌尖上的盛宴,何必非得将食量和流量画等号,搞那些令人反胃又浪费的猎奇吃播呢?


第二条路:创意化设计、细分吃播领域。


深入分析“吃播红人”列表,就会发现这一领域细分的趋势早已显现——


有的吃播重视场景感,精心设计剧情,促进健康消费;


有的吃播转型旅游博主,通过零食测评、品评探店的Vlog,带观众挖掘各地美食,顺便带货;


还有的吃播,会吃更会做,用一手好厨艺,为粉丝提供不一样的观感体验;


还有一位吃播小哥哥更狠,吃播健身两手抓,向粉丝普及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


不管往哪方面转,有两点可以肯定。


其一,吃播们想转型成功,先要践行热爱美食、热爱生活的理念,为粉丝们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帮助人们发掘美食中的快乐。


其二,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一支真正吃吗吗香的队伍,不负美食不负卿,才是吃播大胃王们端正“饭碗”的出路。


□白晶晶(媒体人)


编辑 陈静  实习生 赖扬敏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