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冲击,全国餐饮行业度过了一个较为艰难的阶段,作为头部企业的海底捞也不例外。8月25日晚间,海底捞披露半年报:营收同比下滑16.5%;净利润则由去年同期的9.12亿元骤降到了-9.6%亿元,跌幅超过200%。


尽管如此,海底捞的股价并未因上市后首次亏损而大跌。8月26日,海底捞盘中股价一度触及48港元——这是自2018年上市以来历史最高价格。截至8月26日收盘,海底捞报收45.75港元,上涨0.33%,市值达到2425亿港元。海底捞自身也保持了较为旺盛的发展信心。上半年海底捞新开门店173家,全球门店总数从年初的768家增至6月末的935家,其中868家门店分布在中国内地的164个城市。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虽然疫情导致业绩出现亏损,但海底捞依然保持逆势扩张势头。这首先源于目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餐饮行业进入全面复苏,客流量持续回升。海底捞作为知名品牌,也就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带来业绩回升。


同时,受益于当前政府提供的各项扶持,包括税费减免,以及店租等减免,信贷融资支持,一方面为海底捞减负,另一方面可以让海底捞在扩店过程中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这恐怕也是海底捞继续加大开店数量的动力所在。


通过加速快跑,海底捞将在呈现反弹趋势的餐饮行业占得先机。随着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和地租上涨,餐饮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行压力,加之竞争加剧,更加要求餐饮企业改变旧有经营方式(员工数量多,店铺面积大,高耗能粗放式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有限的营业面积中提高人效和坪效,服务、环境、口碑等多维度全面发展。因此,连锁餐饮模式受到广泛看好,而海底捞通过加快门店网络建设,并辅之以规范化管理能力,就有望获得更好的单店收益。


从海底捞的半年报数据也可以看出,其客单价从去年同期的104.4元上升至112.8元。顾客愿意在海底捞花更多的钱,说明对其的认可。以此为基础,海底捞需要用更多的门店、更多的进店顾客带来更高的客单价。


纵观以往市场发展历史,对于巨头而言,越是所处行业暂时下挫,越要抄底发展,因为这意味着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人才、资金等各项资源。对海底捞而言,一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供应链,其扩展边际成本就会随之下降,再加上部分中小餐企退出市场,其出清过程会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低廉的剩余资产如闲置店面,有利于海底捞快速抢占,通过提高低线城市下沉覆盖、提高餐厅密度,不仅能带来服务网络的进一步扩大,还能推高品牌效应和整体业务规模。


资本市场更看重的是一家企业的行业占位和成长性。海底捞在餐饮行业已经具有较高的行业位置,如果能保持既有菜品、服务质量,同时提升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随着规模基数的做大,也就能更好抵御各类风险。


餐饮是刚性需求,也是长周期行业,而随着消费升级,国民对于餐饮服务的要求也会趋于品质化,这对于海底捞来说是有利的市场环境。


 □毕舸(财经评论人)编辑 陈莉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