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邓琦)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海淀区PM2.5和地表水环境首次同步位列城六区第一名。

 

目前,新一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进驻北京,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局长张洪雨9月2日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海淀区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按时限完成。

 

今年1-6月,海淀区PM2.5月平均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7%,空气质量保持城六区最优。市级考核的5个水断面均动态达到了年度考核要求,地表水环境质量首次在城六区排名第一。

 

张洪雨介绍,虽然海淀区在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提升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压力,下一步会进行新一轮空气污染源解析治理污染。疫情之下,生态环保部门监管与服务并重,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保共赢。

 

海淀水环境改善难度大于空气改善难度

 

新京报:海淀环境治理成效中,有多少得益于气象条件和区位优势?

 

张洪雨:大家经常说海淀“上风上水”,主要因为海淀有三山五园。海淀的区位对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主要还是靠人努力,全区上下一微克一微克地抠,在环境治理中,人努力大概占了80%以上。以空气为例,海淀西北部都是山,在低压高温高湿静稳条件下,如果出现污染传输,污染物反而容易在山前堆积,这跟不同的风向也有关系。除了PM2.5,还有其他数据可以印证,海淀在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治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效。

 

新京报:第二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进驻北京,作为基层环保官员,是否感觉有些压力?

 

张洪雨:要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但是,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作为中央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个重大制度安排,是以问题为导向,压实各级政府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这也是我们推进生态环保工作的有利契机,通过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全面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近年来北京在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空气质量改善方面取得很大成绩,但也遇到一些瓶颈,比如空气质量方面,要想进一步改善的话,空间有限,难度很大。所以,通过这次督察,也为我们工作提供动力。

 

新京报:目前来看,海淀还有哪些环境问题存在治理难点?

 

张洪雨:从海淀区来说,水环境改善难度大于空气改善难度。海淀有建成区、城乡结合部还有传统农村地区,尤其北部传统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污水收集率还没有达到100%。其次,一些小微水体,由于周边村庄人口比较多,也在持续改善过程中。另外,空气质量改善方面,不仅需要降低PM2.5,还要增加优良天数,而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成效直接影响优良天数,下一步如何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将是我们的重点课题。

 

将探索运用城市大脑等技术防治大气污染

 

新京报:下一步会有哪些治理思路?

 

张洪雨:目前我们在做新一轮的空气污染源解析,即海淀区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哪些,我们要梳理出来。目前预计,海淀区污染来源主要是移动源和扬尘,这两部分是我们主抓的重点。另外,我们会搞清楚挥发性有机物在哪个区域、哪个时段产生,具体产生量有多大,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新一轮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方向。

 

新京报:海淀在环境治理中如何加强科技手段应用?

 

张洪雨: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我们积极探索采用智慧型移动源监管新模式,充分运用城市大脑AI计算中心、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着力打造“天地人车一体化”式的移动源监管平台,目前该系统已上线试运行,将为海淀区实现移动源精准执法、有效管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完善河湖水质监测网络,利用量子点光谱检测方法,实时监测河道水质,同时配套建设水质监测管理软件系统和移动端APP,加强对水体污染预警、排污溯源的远程在线监控,目前已完成河湖水质监测系统二期项目布设工作,新增100个智能水质监测终端,将为全区水环境持续提升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

 

新京报记者 邓琦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