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堆龙河水潺潺流过,红白色格桑花渐次开放,蓝天白云下的藏式民宿群成了一道风景线。这里就是109国道旁的乡村民宿项目“德吉藏家”。

  

傍晚,外地旅行团游客来到德吉藏家,收银员嘎玛其美忙着接待客人,收银算账,不亦乐乎。

  

德吉在藏语中意为“幸福美满”,嘎玛说,曾经以为注定漂泊的自己,在这里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近年来,旅游产业成为北京援藏的一大重点项目,在拉萨堆龙德庆区波玛村异地搬迁扶贫开发项目中,北京投入援藏资金6000万元,支持当地发展乡村民宿旅游产业,通过政府“输血”、企业“造血”、村民自主参与的模式,实现旅游产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德吉藏家旅游民宿村,村口矗立一块“北京援建 德吉藏家”的巨石。摄影/新京报记者 赵亢

白色的二层小楼,干净的马路,随处点缀的绿化,使整个村容整洁有序。摄影/新京报记者 赵亢


“有新房子住,还提供就业机会”

  

“如果不是因为贫困,或许我会跟很多高中同学一样,成为办公室里的白领。”说到这里,嘎玛眼睛看向一边,陷入短暂安静。

  

嘎玛家有三姐妹,她是大姐。2009年考上林芝的重点高中,却因家庭收入微薄被迫辍学。嘎玛撕了高中录取通知书,一人前往拉萨打工,两年没有回家。

  

白天在酒店做客房清洁打扫,晚上到藏家餐厅唱歌跳舞,深夜躺回出租屋里偷偷抹泪。两年的时间里,嘎玛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妈说这就是命,我问她,命运难道不能改变吗?”

  

2011年,嘎玛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并诞下一女,回到了家乡。两人将女儿留给父母,然后像大多数藏族青年一样,回拉萨市区打工。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2016年,嘎玛父亲患病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两个妹妹还在读书,家里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嘎玛搬迁之前的家。视频截图 周博华


2017年,在北京援藏资金的支持下,波玛村5组建起100套藏式新民居,来自周边的100户、408位居住困难群众搬进了新家。嘎玛家也在入选行列。

  

“我妈打来电话,说不仅有了新房子住,村上还提供就业机会。”嘎玛将信将疑,村主任也来劝说,她才决定回来看看。

  

原来,这里不仅是一个搬迁的新住处,一个乡村旅游民宿项目正在展开。

  

100户人家组成了乡村民宿项目“德吉藏家”。德吉藏家紧邻109国道,是拉萨前往纳木错景区的必经之路。由于路途遥远,长久以来游客一直需要一个中间休息站,德吉藏家占据绝对优势。

  

德吉藏家的新生活

  

2017年进行的一期工程主要是异地搬迁项目。按照自愿原则,一期中有15户参与改造,一层自住,二层改造成民宿客房,这样的客房共有40间。政府牵头后,引入专业运营企业,100户搬迁户成立合作社,三方组建堆龙德庆区和美乡村民俗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发展民宿。

   

扎西卓玛家便是参与改造的家庭之一。穿过种满鲜花的小院,进入屋内,宽大的藏床和桌柜把客厅撑得大气亮堂,右手边两间卧室便是他们的住房。楼上原本是露天阳台和空房,经过统一改造,成了三间客房。其中原封闭阳台被打造成为可遥控打开的星空房,按下遥控器,帷幔打开,阳光洒入房间。

  

卓玛说,她家原本住高海拔牧区——古荣镇南巴村,搬来前和丈夫在拉萨打工,父母照料年幼的孩子。现在自己在家附近就业还能照料孩子,收入是原来的两倍,简直不能更美好了。

  

扎西卓玛的母亲坐在宽敞的客厅里。摄影/新京报记者 赵亢


然而长期以放牧、种青稞为生的老百姓,在刚搬来德吉藏家时并不适应。腼腆害羞的淳朴藏民看到家里来了陌生人,会直接躲进卧室。为了提高质量服务,企业开始进行挨家挨户的培训宣传,并通过“最美民宿”评选鼓励提高服务主动性。

   

企业工作人员黄丹回忆,某天晚上突然停电,他们挨家挨户地查看,同时打电话询问情况。进入布珠家时,黄丹惊喜地发现,平时从不见陌生客人的布珠一家主动 上楼把客人邀请下楼,点上蜡烛,斟满酥油茶,简单聊起了天儿。“那一刻我们看到了藏民们的变化,他们越来越愿意接受融入新的环境。”

  

2018年,德吉藏家一期接待游客2万人次,在北京援藏资金的支持下,二期工程开建,25个院改建为100间纯民宿,用于接待团体游客。2019年3月,二期正式营业。德吉藏家当年共接待游客4万人次。

  

援藏挂职堆龙德庆区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区长的赵岩发现,和旅行团的合作只能保证入住量,民宿的上下游产业却没有开发出来。“晚上德吉藏家热热闹闹,十分忙碌,但到了白天却几乎没人,资源得不到更好的利用,对于本地发展也是极大的桎梏。”

  

2020年,北京又投入950万元,用于德吉藏家下一步的发展,包括在二期建设咖啡厅、书吧、攀岩基地等项目,丰富游客的体验内容。

  

扎西卓玛正在给客房做保洁。摄影/新京报记者 赵亢


对未来充满期待

  

目前,德吉藏家已经有140间客房,每天的接待量平均能达到近200人。负责运营该项目的企业每年会把收入的40%拿出来,给这里的住户进行分红。截至目前,100户搬迁户累计分红68.5万元,最多的一户分红8000余元。

  

为保证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客房服务等工作岗位都是直接从他们当中招聘。

   

有充足酒店客房服务经验的嘎玛不仅成功上岗,还在客房服务小组中成为了培训负责人。客房服务组逐渐成熟,嘎玛又应公司要求成为了餐厅收银员。“因为要接 触电脑,又要手上过钱,一开始我还挺紧张的。”但聪明的嘎玛很快学成,在每个热闹繁忙的晚餐时刻独当一面,满足顾客的各类需求,闲下来还能将餐厅收拾干 净。

  

嘎玛说,一开始面对完全陌生的邻居和住处,她一度想要重回拉萨打工,但在援藏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帮助陪伴下,渐渐爱上了这里,“他们给我颁奖、给我鼓励,抚平了我的坏脾气,让我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收银员工资每月4300元,民宿分红半年1200元,还有一些零散的服务收入。”如今,嘎玛的收入已经能够满足供养职专和高中读书的两个妹妹,以及今年刚进入寄宿小学的女儿。

  

除了嘎玛,曾经住在石堆房子里的少年,从民宿保安做起,学会了汉语还担任起技术负责人;有贫困户在这里学会了经营攒下钱创业,开起了自家茶馆……大家的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去年,在北京援藏团队支持下,嘎玛到北京学习了西点、咖啡制作。“今年,我们家正式脱贫了,我老公在职业学校教烹饪,我学习了西点制作,我们想未来自己 创业,开一家餐厅,两个人都回到家里,经营我们的新生活。希望妹妹们和女儿能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后回来建设家乡。”嘎玛对未来充满期待。

  

新京报记者 马瑾倩 协作记者 赵亢 周博华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