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刘洋)“亲爱的小白杨欢迎回家。”上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门广场的宣传牌上,学校用这句亲切的校歌迎接新入校的学生们。据介绍,在疫情防控的常态化下,中国传媒大学今年采取线上预约分批入学,新生可线上办理入学手续,以简化入学流程保障学生安全。这三天是该校老生返校的日子,12日将迎来该校的新生,今年新老入学学生会达到一万六千多人。


材料摆桌上 拍照记录 一分钟入校


上午不到九时,在该校南门多名老师和安保人员已经等待在校门口,接待返校的学生们。新京报记者看到,学校在南门西侧建起了一个蓝色大棚,示明学生“返校专用通道,其他人员禁止通行”。入校共设三条通道,呈“L”字形,校外保安负责量体温初步检查证件,通道在校内的尽头有个书桌,由保安再次检查登记证件。入校流程中写明,进校的同学首先要进行体温检测,正常者需要出示录取通知书、返校二维码、北京健康宝以及核酸检测证明。



中国传媒大学南门,新学期返校第一天,学生入校需要出示健康宝和核酸检测证明。


“只要他们把相应证件在桌上摆一下,我们拍个照就行,很快。”负责接待返校学生的安保人员展示了他面前的书桌,桌面上划分好了摆放核酸检测报告、学生卡、健康宝的格子。新京报记者跟随学生体验,平均每个学生完成登记只需要一分钟左右。今天返校登记的学生不多,偶尔一两名,没有造成排队现象。校园内有穿蓝马甲的志愿者,帮行李多的女生提行李。


校内学生志愿者为返校女生搬行李。


“我大半年没有回过学校了,真的很激动。”今日刚返校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研二学生王瑞婷说,受疫情影响,春季学期一直接受线上教学,相当于在家里待了大半年,这一回到学校立刻有了紧张感,希望重回期盼已久的课堂和宿舍生活。


校园内也处处可见学校采取的防控准备,比如进入宿舍、食堂也需要扫码登记。在该校北苑食堂,记者发现进出是单向的。师生们从正门扫码进入后,出门要从另一个门扫码出去,餐桌上也设置了十字格挡。据工作人员介绍,这种设置避免学生们飞沫接触,进出门扫码也便于回溯行动轨迹。 


学生在宿舍楼前报到。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避免聚集 新生第一课将拉长战线


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团委书记郭婧娜介绍,为应对疫情的特殊情况,今年动用全校的力量最大限度提供安全上的保障之外,还会简化流程,让老生能够快捷、方便地回到期盼已久的学校。具体来说就是该校采取了预约返校的方式,对学生放开预约,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预约返校日。目前,3至6日预约返校的老生达7300多人,占全部老生的94%左右,其余可能存在自己或家人身体问题、校外实习等情况,没预约返校。


新生方面,郭婧娜说,正常情况下新生报到要在外面集中办理手续,但为避免人员聚集,今年所有的手续全部进行线上办理。所有线上办理的手续也做了相应调整,学校首要关注安全问题,因此不是必要在这个阶段做的工作,都要放到最后。“也就是我的学生们先来,先去宿舍住好,再进一步安排入学教育工作。”郭婧娜说,以往新学期会集中一两周时间进行入学教育,但为避免聚集,今年的入学教育战线会拉长,新生校史的教育、参观教育、名师教育将分散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当中。


新老生的返校安排也略有不同。郭婧娜介绍,老生返校会将安全放在首位,因为新生刚刚参加完高考,位置相对来说比较固定,而老生有的在家实习,有的会有出入驻地省的行为,因此在防疫方面有管理上的风险。“很多同学回校时是带着自己的抗疫故事的,下一步在教育中学校将重点挖掘学生们的抗疫故事,用他们的个人经历帮助学校发展和进步。”


未来做好线上线下教学两手准备


课程安排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教务处处长王晓红介绍,在过去的八个月里,全国经历着防疫战,使整个教育教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还好教育部早前便一直在推进线上教学,给学校赢得了很好的机会,有更好基础面对挑战。在疫情刚发生时,所有学生不能回到学校,大量老师没有网课经验,学校进行了大量的培训,让老师从不懂到了解。


“最开始老师也面临很大压力,心里没有底,但上学期结束,老师们均认可了在线教学的方式,可以说是转危为机(会)。”王晓红说,在2020年春季学期,因不能复课,学校本科开设网络课程2346门次。秋季学期将开设线下课程2162门次。同时,学校也做了两手准备,针对短期内不能返校的学生采取在线直播、录课补课的方式,做到每一个学生不掉队。老师也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同步准备。


王晓红介绍,疫情期间,理论上讲线下见面机会少,但线上更活跃,该校开拓了“云上班里天天见”、线上“最美课堂”等课程,还组织了一个线上庞大的毕业典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线教育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下一步将探索更多方式,使线上教学互动体验更好。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李项玲 摄影 侯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