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来自微博


近日,演员谭松韵的母亲被撞身亡一案公开开庭审理,备受关注。此次庭审的直播播放量超千万,传播度甚广,而围绕庭审的很多细节和犯罪嫌疑人的家庭背景,更是让此事件连续多次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而在网上,各种“内幕说”、“阴谋论”也借势抬头。在有些大V的渲染下,该案似乎“猫腻多多”、“‘爹’影重重”。

    

事实表明,有些人在借此带节奏。9月2日,@微博管理员发布消息称,在谭松韵母亲被撞案中,有个别账号搬运其他平台有悖基本事实的内容进行恶意营销,对相关账号进行禁言三个月和永久禁言的处理。经与庭审视频记录进行比对,有4个账号发布的内容均与事实不符,因发布不实信息且性质恶劣,依据微博社区相关规则,予以永久禁言。其中包括粉丝数高达1017万的账号@圈内扒爷。

    

此外,@谭松韵后援团作为官方粉丝组织,非但不能正向引导粉丝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支持明星,反而发布有悖事实、煽动情绪的内容,扰乱社区秩序,鉴于其随后主动删除了有关内容并作了声明,给予禁言三个月的从轻处罚。

    

仅看一些臆测的内容,很多人就开始义愤填膺——没成想,原来所谓的“内情内幕”只是营销号的杜撰。

    

而这,足以引发公众对正当庭审监督与借力营销边界的审思。

    

带节奏的多了,基于事实的判断就会少了

    

因为有名人效应的加成,有肇事司机身份背景传言的“撩拨”,公众对此案的关注热度,远非那些普通肇事案可比。


而当地法院直接上网直播,以阳光司法去直面与回应民众对办案不公的疑虑,也是正确打开方式。事实证明,庭审直播的围观人数能达到千万级,也让该案成了一次难得的普法良机。

    

整个法庭审理长达9个多小时,当地公诉机关、被告人以及谭松韵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多方之间进行了观点的碰撞、对质和反驳,对这起关注度很高的案件而言,也满足了民众的知情权。

    

庭审原本是个专业性极强的司法审判过程,但是在这起案件被直播的同时,有些自媒体号却借由其中的某些细节故意带节奏、歪曲事实、过度解读,让许多不明真相的网友跟着怀疑办案的不公,扰乱了舆论环境。

    

如果该案的办理确实藏污纳诟,那质疑也在情理之中。问题是,看过庭审过程全程就会知道,许多所谓的“疑点”根本就站不住脚,有的纯粹是凭空脑补或臆测先行想象出来的。尽管平台方对这些恶意营销账号进行了处理,但其负面影响仍难消除。

    

比如,有的自媒体将案件概括成“被告的监控、行车记录仪、毒检物证都没了,整个证据链被统一销毁”;“证人口供全是失忆了,记不清了”;有的还无端造谣审判长讽刺谭松韵说“反正你也没什么贡献,出去吧”;还有的拿被告人的父亲原本是县文联副主席说事儿带节奏,臆测整个法庭已经被被告人一家搞定了……

   

可事实呢?这些有的是子虚乌有的情节,有的则是“阴谋论”出街。而最核心的质疑点,如证据留存与罪名认定,都跟专业人士的判断吻合,跟“以事实为依据”的轴线不存在太多差池。


可以说,有些自媒体完全不明白相关司法程序以及证据的标准,照搬的是“开局一张图,后面全靠编”的流量玩法。比如,用一张被告人在法庭坐姿横靠的截图就脑补说肇事者“有恃无恐”,整个法庭都被他们家搞定。

    

在此事件中,综合多方信息看,肇事者的认罪态度的确极差,也的确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但仅仅用被告人的坐姿不良就来证明法庭“被他搞定”,不仅罔顾了司法的严肃性,也把司法裁决程序想得太“轻飘”。

    

就该案而言,毋庸置疑,当地司法机关在办案的过程中可能确实存在些许有待完善、进一步规范的地方,这也成为法庭争论的焦点。但整体来看,即便是这些存疑的地方,事实上也并没有直接影响量刑和罪名确认,据此就脑补出这是有人在上下其手、毁灭证据,并没有多少道理。

    

有媒体就写道:马某某家在县域权力场的关系网,与谭松韵后援团的宏大声势,都是一样建立在身份之上的社会影响力,两下在对决。在这两股庭外势力的PK中,作为法院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依法办案,避免授人以柄。而无论是直播庭审还是碰撞过程,涉事法院都在尽力拿捏好公平的分寸。


▲庭审现场,图片来自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视频

    

别把庭审直播当电视剧吐槽

    

因为这起交通肇事罪案件,谭松韵失去了母亲,另外两名受害人的身体也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如此悲剧值得同情。

    

肇事司机马某某挑战法律,饮酒之后撞伤三人(导致1死2伤),再加上第一时间逃逸、扔手机隐匿证据、拒不赔偿不道歉等等情节,也激起了民众对正义的诉求。

    

谭松韵在法庭上发言时一度哽咽,作为一个女儿也好,作为一个明星也罢,在法庭上、在舆论场谴责肇事者,为自己的母亲讨回一个公道,这本身并没有问题,既是她作为公民的权利,更是一个女儿应该尽到的职责。

    

但我们遗憾地看到,粉丝后援团以及相关自媒体,却趁机搞起了营销,带偏了节奏,盖歪了楼,将对肇事者的谴责指向“阴谋论”,自说自话过度脑补很多子虚乌有的情节。

    

这看似是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却是在害他们——在混沌不明的信息环境中,谁都是受害者,在失真信息被“反转”后,谭松韵方也无奈地背上了“挑动粉丝带节奏”的污名——这大概也非其所愿。

    

实际上,这次事件也是一次警醒。把长达9小时的庭审中的只言片语拿来当营销的道具,混淆是非、操纵舆论,把严谨的网络直播庭审变成“网络审判”,是对司法严肃性、权威性的消解。围观公共案件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是某些大V,显然该有所担当。

    

不只是涉庭审的“监督”,在很多问题上,那些手握舆论“麦克风”的新意见领袖,尤其是自媒体大号,发声都应守住某些底线,敬畏事实,回归理性。营销再讨巧,底线不可违。

    

说到底,围观庭审直播是一桩严肃的事情,既不能抱着吐槽电视剧的娱乐心态,更不能包藏刷流量的私心,不能用轻佻的流量玩法践踏司法的严肃性。

    

让法律的归法律,别乱带节奏。

    

□沈彬(媒体人)


编辑 陈静  实习生 李坤晋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