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京报网


中国的互联网经济,突飞猛进到今天这个地步,令人振奋,也让人对其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然而,凡事除了看势头,还须看端倪,才会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至少,当电商平台出现“二选一”这么个名堂以后,很多人就开始犯嘀咕:气质不俗的平台经济,什么时候沾染上了勿开分店的“街霸”习气?

    

9月3日,新平台爱库存发布了一则抵制某品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声明,其中提到,近期不断有商家反馈称该品牌胁迫商家“二选一”,让商家蒙受损失。对此,该品牌方面回应称“不属实”。

    

其实,不管承认与否,每逢电商大促的重要节点,“二选一”便如影随形。大平台不愿意分羹,“有我没他”的那股劲儿更是拧得厉害了。据拼多多联合创始人之一达达透露,自去年10月以来,电商“二选一”规模愈演愈烈,仅拼多多就有超过1000家知名品牌旗舰店遭受波及,受影响的中小型品牌数以万计。

    

事情发展到现在,电商平台“二选一”已经不是单纯的行业江湖纷争,而是被升级成为一场商业法则乃至价值观的议题。

    

其实,说起商业法则和市场精神,一则契约,二则开放。舍此二者,无以谈市场。电商平台“二选一”局面的扩散,破坏的恰恰是市场的开放。我们知道,商品经济反对人为设限。那么,在市场的眼里,如何看电商平台“二选一”呢?

    

这个举动有多么不和谐,其实结合一下当下国家力推的“双循环”经济,就能心领神会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主轴。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时候,提倡“双循环”,就是奔着破除形形色色的市场保护主义来的。

    

加快形成统一的消费市场,形成国内大循环,本身就有着激活各类主体活力的内在要求。而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就得补齐消费市场的短板。在这个当口上,已经承载了大体量新零售交易的电商平台,却被某些“大玩家”的“二选一”搞得乌烟瘴气。真要由着电商平台“二选一”蛮干,哪来的国内大循环?

    

毫无疑问,“二选一”砸向新经济市场的兜头一棒,从整体上压缩了电商平台消费规模,拉低了网购存量,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消费体验。有人可能会说:不在这个平台买,就去那个平台买,都是同样的东西,在哪里买不是买?

    

不得不提醒一下,有这种想法的人是真糊涂了。你以为你现在津津乐道的网购快捷、网购便宜、网购无假货,真的是平台经济胎里带来的吗?错!实质上,这是良好的电商经济生态促成的,绝不是某一家之功。试想一下,真要到了天下平台仅一家的时候,你的选择只剩下贵贱都得买、好坏都得买了。相反,有多家平台竞争着,消费者们可以“从中渔利”。这么简单的道理,千万别被“‘二选一’是最朴素的商业准则”给忽悠瘸了,到时候吃亏的是消费者。

   

回到一开始的阐述,良好网购生态的打造,需要给予网购平台以最大的开放性。只有行业不排他,才能让具有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潜质的小公司在市场上与“巨无霸”们平等搏杀,整个市场才会良性运转,整个行业才会活力无限。 如果“二选一”真的成了商业规则,可以预见,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中国数字经济”也就红利到头了。据报道,有一个平台商家,在天猫的生意占5成,在拼多多占3成,“二选一”一出来,对该商家而言,就必须做出裁员500人还是裁员200人的抉择。遗憾的是,这样的案例正在增多。

    

这给社会提出的警示就是,必须要有“一叶知秋”的意识,早早筹谋,把有可能危及长远、危及根基的“新经济寡头”们的垄断念头打压下去,让平台经济继续承担中国新消费的驱动器功能,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主力担当,让中国的消费市场永远繁荣、多元、包容、精进,从而有无限丰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