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通体白色的机器人在通道自动巡逻,从它头部的四根喷管内不断喷涌出水雾,一遇到行人,机器人随即停止脚步,调整路线。昨日(9月5日),在服贸会服务机器人专题展区,一款雾化消毒机器人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此外,还有仿生鲨鱼深海潜航器、自动炒菜机器人、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等“黑科技”产品也一一亮相。


雾化消毒机器人“小布”在展区内自动巡逻,模拟喷洒消毒液。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杀菌消毒机器人 一次可干4人的活


布科思科技有限公司这次带来了一款名为“小布”的雾化消毒机器人。该公司品牌运营总监苏春林介绍,“小布”通过快速雾化体内的消毒液并按照设定好的路径自动喷洒,能够快速消杀病毒和细菌,杀菌率可达99%。

 

“小布”还具有感知周边物体的能力,遇到障碍物会自动躲避。在本次服贸会演示期间,机器人体内的消毒液暂用纯净水代替进行模拟。

 

“年初疫情比较严重,3月份公司用一个月时间研发出了这款机器人,一来是看到了市场需求,二来也想为防疫出一份力。”苏春林说,人工消杀病毒存在暴露感染风险,消毒液也可能对人体产生伤害,机器人自动消杀避免了这一问题。而且机器人不会疲劳,充一次电能够持续运行5个小时,每15分钟可以消杀约1000平方米。

 

目前,北京甘家口医院、广东惠州医院、山西大学等已经引入“小布”机器人帮助消杀。

 

坎德拉公司展区还展出了一款带有杀菌消毒功能的“烛光机器人”。展区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医院及物业场景,机器人搭载消毒箱,通过无人驾驶与自动充电,可在无人干预情况下,对医院、物业内需要消毒的场所进行7×24小时全覆盖消毒,一次可替代4个专业消毒人员工作,避免消毒溶液侵害人体。

 

“目前这款机器人正在深圳南医大落地,医院在中午和晚上人少的时段各喷洒半小时。未来除了在大堂消毒,机器人还计划进入诊室进行作业,路径也可以提前规划。”该工作人员说。


多功能仿生机器人 可水下搜寻、科普知识

 

在博雅工道(北京)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展区,一条约两米长的深灰色“鲨鱼”正在透明水缸中摆尾游动,周边不少游客拿起手机拍照。在水缸不远处,一名工作人员正摇动手柄无线操控“鲨鱼”的游动方向。工作人员面前的显示屏实时呈现着“鲨鱼”头部拍摄到的画面以及水中的声呐信息。

 

该公司副总经理赵鹏介绍,这是一款以鲨鱼为设计原型的深海潜航器,名为“ROBO-SHARK”,是国内第一代工业级水下仿生机器人。机器人身上配备了照明、摄像系统和成像声纳,可以用于水文监测、水下搜寻、海底测绘、水下拍摄和追踪等。

 

赵鹏介绍,早期这种水下仿生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军工领域,后来进入民用市场,功能根据需求削减调整,主要在海洋馆和科技馆用于表演、科普。民用领域的仿生机器人外观更丰富,现场展示的除了鲨鱼形态,还有金鱼等小型鱼类。

 

这些仿生机器人与传统水下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们通过模仿鱼尾摆动向前推进,并不依靠传统的螺旋桨提供动力。“模仿鱼尾摆动能耗低,噪音小,续航时间长,不容易被水槽沙石缠住,并且隐秘性好,结合吸音材质外壳,几乎不干扰水体环境。”

 

该展区还展出了一款智能缆控无人潜航器,机器人通过摄像头的实时监测以及声呐扫描,可以确认水下目标物的具体位置。

 

该公司CEO熊明磊介绍,蛙人可下潜50米,而机器人可到达水深300米的水域,基本覆盖了近海和内湖湖泊。今年6月,水下机器人参加了北京消防救援总队的防汛抗洪应急演练。除了搜救落水人员,机器人还能检查水下坝体是否存在裂缝。


工作人员介绍炒菜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炒菜机器人 会做3000多道菜

 

在服务机器人专题展区的一个角落,一张大圆桌上摆放了黄焖鸡、油爆虾、炒花生等20多道菜,这些菜品全部出自现场一个炒菜机器人“小优”之手。

 

“小优”是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机器人外形设计成一个站立的卡通熊,脸部是显示屏,将头部盖子掀开后,里边藏着一个小锅,底部有用于切割食材的旋转刀片。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小优”的主要功能是自动制作菜肴,只需根据机器人的提示按步骤加入食材和调料,其余焖、炖、蒸、炒、煮、研磨等流程全都可以交给机器人完成。由于做菜过程全程用电,因此没有烟气排放。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小优”可以制作3000多道菜,涵盖了八大菜系的主要菜品,还可以制作部分甜点。

 

“如果选择让机器人做一盘糖醋排骨,它会告诉你需要哪些食材和调料。当需要加入食材或调料时,机器人会提醒,并且同步称重。比如要放入20克生抽,称重达到定量后,机器人也会提醒。其余步骤由机器人自动完成。”工作人员说。

 

除了自动做菜功能,机器人还加入了一键呼救、灾害预警等辅助功能。

 

智能垃圾箱 厨余垃圾减量率可达95%


近两年,不少城市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在服贸会上,智能垃圾分类展品也纷纷亮相,展示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垃圾溯源等技术。

 

垃圾桶散发臭味、堆满后垃圾外溢是不少社区面临的问题。在服务机器人展区,广东一家环保科技公司带来的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垃圾箱内设有臭氧发生器,控制系统每天定点启动,防止细菌滋生和产生异味。同时,箱体内垃圾达到预定位置和重量时,警示灯会亮起,自动发送短信通知清运人员处理。回收箱实行24小时实时监控,所记录的内容会成为诚信追溯依据。

 

“这套智能设备分为厨余垃圾箱、其他垃圾箱、有害垃圾箱和可回收垃圾箱,最实用的就是厨余垃圾的就地处理技术。”工作人员介绍,分类回收箱中厨余垃圾箱使用了生物菌,这种专利产品对人体皮肤和动物无害,可以将垃圾分解转化成水(蒸汽)、二氧化碳气体和少量残渣,厨余垃圾减量率达95%,剩下的残渣可以作为小区内的绿化肥料,每个月收集一次。“厨余垃圾每天的垃圾处理量能达到300公斤,一般适用于300户居民的小区。这款垃圾分类收集箱下个月将在广州试用。”

 

新京报记者 黄哲程 张璐

协作记者 王贵彬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