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欧阳晓娟)2020中国国际肉类产业周期间,中国第一块“培养肉”研发团队领军人物、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向新京报记者表示,成本过高仍是“培养肉”的技术壁垒,而放眼5到10年,“培养肉”有望在肉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2019年11月18日,南京农业大学发布消息,中国第一块“肌肉干细胞培养肉”在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诞生,周光宏教授带团队使用第六代的猪肌肉干细胞培养20天,得到5克培养肉。

 

“培养肉”是使用营养液来“喂养”细胞,将细胞慢慢培养成一块肉,当前主要集中在牛肉、猪肉和海鲜领域。在我国,除了南京农业大学团队以外,中国香港AvantMeats公司也研发出了“培养鱼肚肉”。

 

9月11日,周光宏向新京报记者介绍,目前培养肉成本是一克3000元,比黄金还贵,待一克肉的成本降至3毛钱进行规模化生产时,才有可能登上餐桌。“在影响成本的因素中,技术壁垒仍是最大障碍。”

 

此外,目前的“培养肉”还处于肉糜状态,“吃起来软软的,真正食用还需要调色和调味等环节,还可以进行个性化定制,例如无脂肪、口感等。”谈及“培养肉”的前景,周光宏很有信心,“放眼5到10年,‘培养肉’有望在肉类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部分替代肉类产品。”

 

此外,中国植物性食品产业联盟秘书长薛岩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目前已有5家“培养肉”公司为进入中国市场做准备,包含4家国外企业和一家国内本土公司。

 

业内认为,“培养肉”造成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畜牧业,在生产周期上也有优势,养一头牛可能要花3年,但细胞培养肉达到规模化生产只需要3周。据英国巴克莱银行预测,未来10年,包括“培养肉”在内的人造肉或占到肉类市场10%的份额,全球人造肉市场规模将升至1400亿美元。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