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序生物联合创始人兼CEO张旭在决赛路演。新京报摄影记者陶冉/摄。


9月12日,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举行,并为 HICOOL全球创业大赛的100个获奖项目进行颁奖,共享8000万元奖金,同时匹配10亿元人民币创投基金,获奖项目可获千万元风险投资直投机会。

此次大赛中,Nreal混合现实软硬件一体化平台、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产品研发、低温动力电池、基于Al和生物物理的大分子药物研发平台、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下一代移动端应用层虚拟机沙箱技术等5个项目获得大赛一等奖。以新型冠状病毒中和抗体产品研发为项目的丹序生物名列其中。

丹序生物成立于2020年,由中美四院院士谢晓亮及其两位博士毕业生张旭和曹云龙共同创始。致力于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平台进行抗体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动针对包括传染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适应症创新型药物研究。近期,丹序生物宣布已完成由高瓴创投、华盖资本联合领投的近1亿元A轮融资。

丹序生物联合创始人与CEO张旭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自己在哈佛大学的博士论文也是关于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开发。今年春节期间,国内疫情发生后,其博士导师谢晓亮院士就开始召集探讨解决方案。

“康复期病人的血浆有一定治疗作用,在康复病人血浆中最有效的成分是中和抗体。”张旭介绍,谢院士领衔团队通过运用多年积累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高效安全地筛选到这种抗体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与新冠肺炎疫苗相比,张旭认为,疫苗和药物缺一不可。在某种程度上来讲,筛选到的中和抗体来自于人,安全性风险较低。当然疫苗与药物的研发要齐头并进。

关于公司创立:

因疫情诞生,筛选中和抗体


贝壳财经:公司是疫情期间创立的,其中有哪些机缘呢?

张旭:新冠疫情暴发初期,谢院士就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大学的支持下开始召集组织多单位立项研究解决方案,谢老师多年引领着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开发前沿,我和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曹云龙的博士论文也都是关于单细胞基因组测序的技术开发,希望用我们的技术特长为抗击疫情做些贡献。

当时也有一些药物在临床上尝试用于治疗新冠肺炎,但大多只能用于缓解症状,并不能有效抑制病毒。 而康复期病人的血浆初见疗效,其中最有效的成分是和记忆B细胞所产生的中和抗体,其可以抑制病毒。但中和抗体的序列组合非常多,每个抗体的序列都不一样,要找到最有效能够抑制病毒的抗体非常难。

贝壳财经:这个技术是专门为疫情研发的吗?

张旭:单细胞测序技术是三个创始人拥有多年积累的领域,疫情暴发让我们找到了这个技术最直接最好的应用机会。也真正落地进入临床,期待这个技术也能应用到各类疾病的解决方案当中,比如艾滋病以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

谢老师领衔的团队与北京佑安医院合作对60多位新冠康复期病人的血浆进行了B细胞的单细胞测序工作,佑安医院的合作者们也非常辛苦。我们大量做康复期病人血样分析,当时在国内外,很少有团队做这么大样本量的工作。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找到了多个高活性的中和抗体。

当时团队认为,如果想用在临床,就必须要结合产业的力量,我们第一时间去寻找生产厂商,最终决定与药明生物合作制备临床样品,同时开展临床前研究,并与拥有实力雄厚的临床开发团队的百济神州建立合作,终于在本月初在澳大利亚进入了I期临床。

按一般的新药开发周期来说,药从早期研发到临床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我们把这个时间段缩短到不到半年,也是对以往创新药开发周期的一个突破。 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技术能够以高通量在短时间内筛选到这种抗体,可以看到未来能够开发出更多创新药的潜力。

关于产品:

与百济神州开发合作,正在临床一期,治疗和预防效果明显


贝壳财经:近期,丹序生物宣布已完成由高瓴创投、华盖资本联合领投的近1亿元A轮融资。如何获得高瓴资本的关注?

张旭:高瓴资本长期在生物医药领域有广泛布局,今年又成立了高瓴创投进行早期投资,非常适合丹序生物现在的阶段。我们也期待高瓴与华盖为丹序生物带来更多的行业资源,助力我们的成长。

贝壳财经:我们看到8月份百济神州公布了与丹序生物就这款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合作,可以介绍一下你们目前的合作情况吗?

张旭:从药物开发下一步的布局上来讲,海外的临床开发是一个重头戏,丹序生物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家在全球有强大临床网络的中国公司合作,百济神州无疑是丹序生物最理想的合作对象。

百济神州在海外有1200个团队,在澳大利亚、美国、巴西都有布局,对我们整个药物开发临床设计会更有帮助。

贝壳财经:这个药物目前临床的疗效如何?未来推广价格、规模是多少?

张旭:目前正在进行I期健康受试者的安全性评价,在人体内还没到药效验证这一步。在动物体内有进行验证,在小鼠感染后5天,给药组肺组织病毒载量降低了3000~4000倍。预防组,小鼠肺组织病毒载量趋近于零,所以这个药不仅可以作为治疗性的药物,同时从预防的角度来讲也有很大潜力。价格在未来产业化完成后有很大优化空间,目前为了赶开发进度,前期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关于参赛获奖:

期待与昌平区联手加速产能

贝壳财经:HICOOL全球创业大赛是5月份启动的,团队是什么时候决定要参赛的?

张旭:疫情期间,团队主要忙于做药物筛选方面的工作,我们的一位合作方了解到大赛,推荐我们参加。因为这是一个让团队可以获得更多政府以及资方支持的平台,也是一个展示我们公司特点的平台。

通过这次大赛,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了北京市对创新创业方面的支持力度,在奖金、资源对接、人才服务等多方面都推出了一系列重点政策。不仅充分让参赛企业展现出 了自身特点,同时获得了政府、投资方以及其他众多行业资源的支持。非常期待北京能够打造更多一流创新型的企业。参赛过程中,我也发现以前留学的朋友们纷纷回到北京创业。相信在今后的十年也会是北京创业的黄金时代。

贝壳财经:实际上,参赛的项目非常多,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有想过自己能够获得一等奖吗?

张旭:当然是希望获得一等奖,但过程更重要,在参与的过程当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创业者,也遇到了很多高水平的点评老师,得到了很多启发。在此要感谢评委嘉宾的肯定,我们丹序生物也会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推出针对更多疾病的新药,造福患者。

贝壳财经:这次比赛,医疗健康领域参赛项目很多,团队是否评估过自己项目有哪些特点有别于其他项目?

张旭:各个项目都是其所在行业的佼佼者,都非常出色。我们较为鲜明的特点就是与今年最大的主题疫情相关。从整个团队或者说执行效率上来讲,我们团队还是非常有自信,因为不到半年的时间,能把一个项目从零推到临床是非常有挑战的任务。

贝壳财经:目前团队规模如何?

张旭:现在规模还比较小,大概10多个人的团队。前期研发,临床前研究,以及临床方面的人员都已经到位,我们正在积极扩充团队。

贝壳财经:路演的PPT显示公司的目标是打造“技术+产品+产能”的一个综合平台,现在进展到哪个阶段?

张旭:创新是企业DNA,创始团队就有非常深厚的积淀。从技术角度来讲,不是从零开始,是10多年的积累,从产品角度来讲,在短时间内把第一个产品推到了临床的阶段,大幅度缩短创新药研发周期,后续会有更多的新药产品管线上线。产能方面,我们得到了昌平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即将启动生产基地建设,也期待未来能与昌平区政府联手加速产能建设。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李薇佳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