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餐饮行业遭受疫情严重打击,新京报记者梳理13家上市餐饮企业半年报发现,上半年12家餐企营收净利双下滑。其中,国际天食、全聚德、西安饮食等营收下降50%以上;海底捞、呷哺呷哺、全聚德等5家餐企亏损额达1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多家餐企危中求机,大力发展外卖业务的同时,顺势推出半成品菜、速冻食品、方便速食等食品。业内认为,我国餐饮行业稳中向好的趋势不变,未来应在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等方面寻找新动能。



11家餐企营收同比下降  


据新京报记者统计的13家餐饮上市公司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13家餐饮公司营业总收入达412.57亿元。排名前五位的餐企分别是百胜中国(246.89亿元)、海底捞(97.61亿元)、呷哺呷哺(19.22亿元)、广州酒家(9.7亿元)、九毛九(9.5亿元)。


以此来看,以肯德基、必胜客为主营品牌的百胜中国几乎占了13家餐企营收的半壁江山,一家的营收占13家总营收的59.84%。


不过,从上半年营收同比增减来看,13家餐企中仅有2家营收同比上涨,广州酒家营收同比增长1.93%,st云网同比增长7.72%。


在营收同比降幅中,有7家餐企营收同比下降35%以上。其中,主营小南国的国际天食降幅最高,降幅达62.31%。全聚德(-58.77%)、西安饮食(-50.76%)、唐宫中国(-45.9%)、味千中国(-43.48%)紧跟其后。


5家餐企亏损超过1亿元


从净利上看,2020年上半年,13家餐企净利总体亏损6.51亿元,仅有百胜中国(13.1亿元)和广州酒家(1139万元)实现盈利,剩余11家餐企均处于亏损状态,5家餐企亏损额达1亿元以上。


其中,亏损最为严重的是两家火锅品牌,海底捞亏损9.65亿元、呷哺呷哺亏损2.55亿元。全聚德、国际天食、味千中国分别亏损1.484亿元、1.22亿元、1.09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在13家餐企中,全聚德净利同比下降559.83%;国际天食同比下降335.21%,西安饮食同比下降323.22%;除此之外,海底捞、呷哺呷哺、味千中国、合兴集团、唐宫中国等5家餐企净利同比下降都超2倍。


值得注意的是,st云网是唯一营收、净利双增长的企业,其半年报显示增长主要来自团膳业务。


外卖业务迎来强势增长


因疫情导致堂食减少,餐饮企业纷纷发力外卖业务。新京报记者注意到,餐企营收、净利普遍下滑,而外卖业务却迎来强势增长。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摄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23.7%,达4.1亿元,同时新开业173家餐厅。


呷哺呷哺上半年外卖业务同比增长18.5%,业务范围从去年同期的73个城市扩张至100个城市;同时在全国新开设31间呷哺呷哺餐厅及5间湊湊餐厅。


今年2月份,全聚德在北京的门店全部上线美团和饿了么,今年二季度北京直营门店外卖业务同比一季度增长1.5倍。


西安饮食则推出老字号“品质外卖”+“复工团餐”,实施“无接触送餐”式服务。报告期内,外卖上线门店28家,实现外卖收入1817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4.46%。


半成品、速食等成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受疫情期间“宅经济”的影响,许多餐企开拓食品业务,顺势推出半成品菜、速冻食品、方便速食等品类,不仅通过外卖平台、自有平台等推广,还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微信社区团购等新型渠道拓展业务。


疫情期间,广州酒家加快产品创新,推出盆菜、速冻菜式、套餐菜式等差异化产品。今年上半年,广州酒家的食品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1.7%,速冻产品业务增长64.4%。


海底捞也新开发并推出半成品方便菜肴等零售商品,推出91种新菜品;唐宫中国则推出了以方便在家用餐为主的家宴外带、鲜活海鲜、安心盆菜、滋补炖汤及方便菜等种类。


全聚德推进新产品研发,并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等销售新模式促进销售,还通过线下外摆业务重点打造社群私域流量,建立了多个社区微信群,微信会员不断增加。


今年2月份,合兴集团迅速推出“家庭厨房”产品线,推出吉野家原材料等供应链产品,并迅速成为新的收入来源及增长动力。数据显示,合兴集团吉野家外卖及外送业务营收占餐厅总营收30%以上。


今年已有3家企业成功上市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迎来3家餐饮企业上市。1月15日,九毛九在港交所上市,总市值超286亿元。7月16日,A股迎来了近十年的首家餐饮企业,安徽百年老字号同庆楼在上交所挂牌,总市值超50亿元。9月10日,餐饮巨头百胜中国在港交所上市,发行价为每股412元。不过,上市当天便跌破发行价,目前其总市值超1686亿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餐饮收入14609亿元,同比下降32.8%。业内认为,虽然今年餐饮行业遭受疫情严重打击,但我国餐饮行业稳中向好的趋势不变。


“虽然上半年餐饮行业遭遇重创,但是外卖、食品等产业在快速成长。”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未来行业企业应在绿色化、品牌化、数字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寻找新动能。


新京报记者 欧阳晓娟 王萍 

制图 欧阳晓娟

编辑 王琳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