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官网。


“清华大学全面、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今年是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收官之年,各大高校迎来“期终测试”。9月21日,清华大学官网发布“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对该校建设成就的高度评价。


“清华大学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消息一经发布,即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这种热议,一方面体现了公众对建设世界高水平大学的热切期待;另一方面,不少在高等教育方面历来缺乏自信的国人,也不免疑惑:清华大学真的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了吗?


不吹不黑,清华大学有跻身一流的实力


客观来说,近年来,清华大学在世界高校的排名的确成绩不俗。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本月初公布2021年度世界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排名较去年上升3位,和美国杜克大学并列第20位,成为自2011年以来首所进入排行榜前20位的亚洲大学。


与THE同样具有权威性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再次打破了去年创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大学最高排位,从世界第16名上升到第15名。


清华大学的建筑学、土木工程、材料、物理等学科也长期处于全球学科排名的前列。


因此,用一句网络流行语,“不吹不黑”,清华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论断有其一系列成绩和指标做支撑,舆论大可不必带着“中国大学在世界上排不上号”这样的老思维来审视评议结果。


▲清华大学开学典礼。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官网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培育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先后启动了“211”“985”“双一流”等建设工程,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生态,我国高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


特别是,2016年以来推进的“双一流”建设,作为国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工程,规划了许多具体的发展任务,其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标准。全国范围内的许多高校,为了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做了很多有针对性的工作,尤其是大力提高教学质量、严把毕业关等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社会反响。


清华大学等一批高校原本就是享誉世界的百年学府,在国家全方位大力支持下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应有之义。继清华大学之后,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高校宣布实现进入世界一流的建设目标。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努力向世界一流高校看齐,对于改变国际教育格局,特别是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此,清华大学理应得到更广泛的肯定。


“世界一流”不是头衔,而是责任


清华大学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这份成绩当然令人欣喜,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要真正成为国际的人才高地、科研的发展高地,还需要走很长的路,这比完成一些纸面上的建设目标要艰难千万倍。


所以,“世界一流大学”不应该成为一个炫耀的标签、头衔,而是中国由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走向国际高等教育强国的新起点。


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性成就。但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在迅猛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积弊甚深的高校行政化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还不尽完善,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学术腐败事件也产生了不良的国际影响,损害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声望。


另外,我国的基础教育发展在全国各地还不尽平衡,这一定程度上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这一系列问题不容小觑。


我国推进“双一流”建设,不只是要举全国之力、集全国资源培育出像清华大学这样的拔尖高校,更是通过名校的示范效应去带动整体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源源不断的人才培育和输送,为我国创新国家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  图片来自清华大学官网


尤其是如今,国际环境异常复杂,以至于正常的国际学术交流都受到阻碍。同时,我国迫切需要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又存在受制于人、被“卡脖子”的弊端。此刻,正是需要高校,尤其是像清华大学这样的顶尖高校有所作为的时候。正如清华大学校长邱勇所言:“大学是国家的大学,清华只有在服务国家的历程中才能成就一流大学的高度。”


还必须看到,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的是一个竞争极为激烈的国际环境,欧美国家的大学诸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仍是举世向往;发展中国家当中,印度等国高等教育也后来居上,发展迅猛。而且,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由于一些历史及文化上的因素,在走向国际化方面存在一些先天的优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直面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可因目前取得的成就而沾沾自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建成,还需要用举世公认的标志性成果来证明。


□王天定(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编辑  孟然  实习生  欧阳鑫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