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倪伟)9月下旬至10月上旬,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在京举行。围绕北京国际设计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更新,一年来又有不少新进展。

 

设计周城市更新展览“经之营之 生生不息”正在隆福寺举办,持续至10月26日。此次展览以近百个实际案例诠释城市更新项目如何联系居民、社区、商家和社会力量,以及推动城市更新项目持续运营。

 

今年设计周期间,北京老城更新联盟也正式揭牌。该联盟是助力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支持智库和实施机构,旨在通过融合多元力量,与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业、居民合作,探索城市参与式可持续更新与文化复兴的新模式。


北京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的“微杂院”更新项目,树下加建的厨房被改成迷艺术空间,腾退房屋成了图书室。院内还有少数居民居住,形成“共生院”模式,该项目曾获“阿卡汗建筑奖”。摄影/新京报记者 浦峰

 

城市更新如何可持续“经营”?内容设计可提供长期活力

 

“经之营之 生生不息”展览展示了近100个优秀的城市更新项目,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和全球。

 

从天桥、大栅栏为代表的中轴线城市更新项目,到菜西片区的腾退与可持续运营、隆福寺的更新与活力再现,再到现象级项目——万科小街的再生、上海八佰秀的改造利用,每个项目都有独特之处。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步入“存量时代”,以调整完善城市内部结构功能、盘活和优化存量为特征的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尤其在北京,在明确“老城不能再拆了”的形势下,城市更新成为唯一选择。对于全国所有城市,城市更新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采取的措施,上海、青岛、苏州、厦门等已经实施了一大批更新项目。

 

例如,厦门沙坡尾“艺术西区”创意园区,将承载厦门市民记忆的沙坡尾老港口,改造成年轻文化艺术区。整个项目没有拆除任何一栋老建筑,最大的冷库被改造成Live House,木马乐队、五条人、刺猬、海龟先生等国内知名乐队都曾在这里演出。

 

时至今日,在北京等起步较早的城市,城市更新的关注点已经从前期的项目实施延伸至后期的可持续运营。

 

9月25日举行的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高峰论坛上,“经营”被确定为讨论主题。而去年设计周上,城市更新的焦点还是设计与建设。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昱东介绍,“经营”不仅指商业,也包括项目在城市空间、在街巷、在园区甚至一座楼里所发挥的作用。

 

五棵松华熙LIVE中心是近年运营较为成功的新型街区,周末人流量达已到10万人次。北京华熙汇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志鹏介绍,做一个漂亮的“表壳”容易,但内容是关键,必须强调设计和运营。

 

华熙LIVE中心从设计阶段就突出街区概念,而非商业体,2600多平方米中心广场的内容不断变化,给顾客带来新鲜感。11至13米的宽阔的街道,为多种主题的外摆预留了空间。这种灵活的设计空间,让整个街区容纳了多种业态,也能随时改变内容,提升了整体的活力。


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法源寺街区更新项目展示的法源寺地区模型。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实施方供图

 

借助“微利可持续”模式实现长期运营

 

愿景集团近年参与操作劲松老旧小区改造,形成“劲松模式”。在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分论坛——“城市更新中多方参与选择”主题论坛上,愿景集团总裁助理刘楚介绍,在城市更新项目中,他们正在探索“微利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城市更新一定跟房地产开发不一样,房地产开发是一次性获利,把一次性变成长期可持续、有稳定收入的模式,是需要我们探索的。”刘楚说,这需要依靠后期长效运营的角度,探索运行机制。

 

作为社会资本,愿景集团在劲松项目中投入了资金,回报的方式包括四种:通过部分闲置空间20年经营权产生租金收入、物业服务费、停车管理费和政府购买服务。

 

厦门沙坡尾更新项目则试图激发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为本地青年人提供创业和工作机会。沙坡渔港文化创意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泱介绍,成为网红打卡地只是初步阶段,未来希望将沙坡尾塑造成一个平台,不仅为游客提供文旅消费场景,也为本地青年提供舞台,以此实现项目的可持续生产。


法源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设计的居民活动空间,可以举办讲座等活动。法源寺街区更新计划实施方供图


城市更新谁说了算?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工认为,我国城市更新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中,仍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缺乏成熟的协调机制和对话平台,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使得更新改造有时候过于商业化。

 

她说,在决策方面,不少城市更新项目仍然采取自上而下模式,各主体沟通不畅,特别是底层一些意见和建议难以被重视,导致城市更新的效率低下。

 

城市更新是在数十年甚至数百年历史的生活场所做文章,也是在居民身边做文章,多元参与的重要性尤其关键。

 

西城区法源寺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已经实施2年,在“城市更新中多方参与选择”主题论坛上,实施方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奇兵表示,最大的难点,是人的理念。他们一遍遍去跟居民聊改造方案,包括后期社区治理模式,需要做通居民的工作。

 

借助“居民会客厅”,实施方在项目规划、施工等各阶段充分听取民意,将居民的一些矛盾提前化解,“事前打招呼,事后有商量”。吴奇兵表示,这也缓解了政府工作的压力,让居民从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献计献策的参与者。

 

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参与改造,实现决策共谋”,“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机制”等目标和要求。

 

城市更新项目的组织模式,已经从政府主导,过渡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方参与的协作模式。日趋多元化的行为主体,对未来城市规划与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京报记者 倪伟

编辑 张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