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民间素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今天(10月2日)是农历八月十六,晚上7点,北京天文馆的“天文馆之夜”活动首次登陆北京古观象台,观众夜游古观象台,通过“赏月”“听琴”“观展”“登台”等环节了解月亮知识。


观众排队用望远镜观测月亮。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月海,是指月球月面上比较低洼的平原,用肉眼遥望月球,大面积的阴暗区就叫做月海。”今晚,古观象台幽静的院落中架起了两架天文望远镜,观众排起长长的队伍,通过望远镜一睹满月风采,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寻找月海、环形山等月貌。很多观众通过望远镜用手机拍摄到了月亮的画面。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中秋月最圆时刻并非在昨天,是在今天(10月2日)凌晨5点。

 

为何今天中秋前后,大家看到的是“小版”月亮?对此,工作人员解释称,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椭圆,月地之间的距离并不恒定。10月4日凌晨,月球过远地点,此时月地之间的距离约为40万千米。按照近大远小的原理,今年中秋月比其他月份的满月视觉上“小”一些,但公众肉眼几乎察觉不到。

 

今晚,古台的《中国古代天文学》展览面向观众开放。在所有展品中,造型别致的水运仪象台模型最受小朋友喜爱。据工作人员介绍,它的部件中已经有了近代机械钟表中的重要部件擒纵器的雏形,这使水运仪象台成为世界天文钟的祖先。


观众夜游古观象台。新京报记者 吴宁 摄


月色下,工作人员讲述了古天文的发展脉络,介绍古台的历史故事。北京古观象台始建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是明、清两代皇家天文台。台顶展出的天体仪、象限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等八件古天文仪器均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天文国宝”。活动当晚,观众夜游古台,登上台顶,领略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风采。

 

古天文专家还为大家现场讲解关于月亮的文化故事,让游客在赏月的同时认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月亮、品读诗词歌赋中的月亮、了解典故成语中的月亮。

 

新京报记者 张璐 摄影记者 吴宁

编辑 徐美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