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曹晶瑞 通讯员 张一阳)今年的“十一”长假,家住乌兰察布市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的杨红娟十分忙碌。刚刚开起的小吃店,每天迎来很多顾客。莜面窝窝、莜面条、粗粮烙饼……夫妻二人凭借着勤劳肯干与诚信经营,收入越来越好。

 

顾客里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只要开车来的,杨红娟都要望一望车牌子,但凡是“京”字开头,她便会在热情的前面加一个“更”字。至于原因,就是在京蒙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她家的“土豆仔”变成了“金豆”。


贫瘠的土地种出致富的“原原种”。张佳祺 摄


工地搬砖养活全家七口

 

商都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杨红娟所在的喇嘛板村,是全县七个深度贫困村之一。按她的话,“穷得对不起孩子”。村子里大多数人选择外出打工,杨红娟家里负担大,一家7口人,老人年纪大,孩子嗷嗷待哺,只能选择在本地拼搏。“家里种了些莜麦、土豆、胡麻籽,我和丈夫在工地打工,搬砖、扛钢筋、推水泥,啥都干过,全家一年的收入也就不到2万元。”杨红娟说。

 

眼前的杨红娟,体重不足百斤。常年的体力劳作,让她的后背有些驼。“我们吃点苦没什么,可是想到苦了孩子,心里特别难过。国家的政策一天比一天好,我得努力供孩子读书,知识能改变命运。”

 

建档立卡,种起“土豆仔”

 

“红娟,京蒙扶贫的好政策来了,北京市平谷区给咱们这里投资,建设马铃薯原原种大棚,每个大棚承包费3500元,种出来的‘土豆仔’,公司负责回收,你愿意承包吗?”喇嘛板村村干部给正在工地的杨红娟打了电话。

 

“包,我包!明天我就回家。”挂了电话的杨红娟,心里满是希望。


这个学名“原原种”的“土豆仔”可能让人有些陌生,但是对于土豆主产地的内蒙古人来说却十分熟悉。通俗点讲,“原原种”是成品土豆的“爷爷”,优质的“原原种”通过科技组培,可以种出高营养、好口感的食用土豆。


杨红娟在每年的5月播种原原种苗。  


2019年,作为京蒙扶贫的重点项目之一,内蒙古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推出的希森种业商都组培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组培中心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运转模式,流转农民土地1100亩,建起马铃薯原原种大棚。

 

“每座大棚占地1亩,使用北京市援助资金800万元,建设大棚80座,租赁给256户农户繁育原原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44户。”来自平谷区财政局的扶贫干部、现挂职商都县政府办副主任的高鹏飞说。


杨红娟介绍培育原原种过程。张佳祺 摄 


“对于承包户,特别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我们采取‘统一规划、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的管理方式,紧密农企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合同价回收产品。每棚栽培种苗7万株,产原原种种薯18万-20万粒,每座大棚年纯收入达到3万元。”组培中心负责人黄兆文介绍。

 

脱贫摘帽,共同奔小康

 

“咱们再加把劲,今天把这些‘土豆仔’都装好,下午公司就拉走了。”今年9月,已经承包2年大棚的杨红娟又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自家的95号、96号大棚里,优质的原原种已经成熟,小小圆圆十分可爱。年幼的女儿说:“妈妈,这个像糖豆。”杨红娟却笑着说:“这是咱家的金豆子,有了它,咱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杨红娟(左一)种植的原原种得到收获。 


杨红娟种植的原原种被希森公司检验合格后顺利回收。每棚收入3.1万元,两个棚就是6.2万元。“家门口就能挣钱,不用去工地做苦力了。这两年的承包,不仅让我摘下了贫困帽子,手里也有富余钱了。”


过了9月,就是商都的农闲时节了,杨红娟在村里开了一家小吃店和一家小卖部,当起了老板。“我想让钱‘生钱’,让日子过得更好一点。”


杨红娟在自家的小吃店忙碌着。  


如今,杨红娟成为了喇嘛板村的红人,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很多在外打工的乡亲,也回到家乡,承包起了原原种大棚。自家的商店,成为了便民站。“我这里可以手机移动支付,免费为村民代缴水电费,还能收发快递。”杨红娟说。

 

仓储鲜切“大土豆”有了好归宿

 

“轰隆隆……各部门准备,开始进行仓储库通风系统测试!”同样是在商都县,小海子镇的村民也迎来了新希望。他们辛苦种植的土豆,将被优质企业加价收购,通过仓储、鲜切、净菜等方式,销售到知名连锁餐饮企业、大型超市。

 

扶贫干部高鹏飞是一家母公司在北京市平谷区的企业负责人,在平谷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下,到商都县办厂,占地70亩,设计产能5万吨/年,建设有完善配套的机械化马铃薯、蔬菜鲜切生产线,预计今年10月投入生产。“我们公司有经营蔬菜产品的基础和实力。商都是马铃薯之乡,需要好的企业带动这里的农产品销售,助力农民增收。”高鹏飞说。


康安利丰商都分公司设备安装完毕即将开工生产。张佳祺 摄 


“这些日子,我一直都在商都和平谷两头跑,商都这边的每一项重点工作进展,我都及时向平谷母公司汇报。马上就要投入生产了,我们即将启动招聘环节,让当地的劳动力就近就业。马铃薯的收购价格,我们将比市场高2-3毛钱,农民将产品卖给我们,肯定不吃亏。”该公司驻商都县负责人李昌明说,公司通过缴纳租金、劳动就业、提供种植技术培训与指导、产地农产品采购、仓储运输等关联产业带动等多种形式,促进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项目建成后预计可覆盖全县64个贫困村,食材鲜切加工中心可以提供就业岗位300个,通过转移就业,人均月增收2500元以上。按照设计的5万吨产能,可带动马铃薯订单种植2万亩。”李昌明说。

 

“对于商都的农民来说,‘土豆’好比平谷农民的‘大桃’,是他们一年收入的主要来源。平谷的桃农,靠勤劳、科技、诚信让大桃成为了致富果,我们这些扶贫干部也希望让商都人民的土豆卖上好价钱。脱贫攻坚的任务艰巨而神圣,小康就在眼前,我们一起努力。”高鹏飞说。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通讯员 张一阳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