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冯琪)“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0月13日记者获悉,中共中央 国务院近日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下称《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


学校评价: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记者注意到,“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被列为此项方案的重点任务之一。


《方案》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具体到各级各类学校,首先是幼儿园评价,提出重点评价幼儿园科学保教、规范办园、安全卫生、队伍建设、克服小学化倾向等情况。对于中小学校则提出义务教育学校重点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平等权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情况;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对于高等学校,《方案》提出改进本科教育教学评估,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生师比、生均课程门数、优势特色专业、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管理与服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毕业生发展、用人单位满意度等。


教师评价: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限制


教师评价方面,《方案》也提出“破”与“立”,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行为,提出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强化一线学生工作、改进高校教师科研评价、推进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5项任务。


当前,“唯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等倾向在高校科研评价工作中还比较突出。如何改进这一问题?《方案》进行了政策设计。


首先,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同时,实施分类评价。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坚持分类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探索长周期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


高校教师聘用和职称评聘上,《方案》明确,不得将国(境)外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落实教授上课制度,高校应明确教授承担本(专)科生教学最低课时要求,确保教学质量,对未达到要求的给予年度或聘期考核不合格处理。此外,不得把人才称号作为承担科研项目、职称评聘、评优评奖、学位点申报的限制性条件,有关申报书不得设置填写人才称号栏目。


学生评价:不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


另一项是改革针对学生评价。《方案》要求破除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提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完善德育评价、强化体育评价、改进美育评价、加强劳动教育评价、严格学业标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7项任务。


具体而言,包括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把中小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劳动教育的目标要求,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等。


新京报记者 冯琪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