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扔的是啥垃圾?我看看分对了吗?”


“您做得真好,垃圾都分对了,太感谢您了。”


不管是清晨还是傍晚,走进平谷区夏各庄镇夏和园小区,准能看到身穿黄色马甲的生活垃圾分拣员在垃圾桶前值守。这其中,68岁的李武全和64岁的马玉珍夫妻俩格外惹人关注,两人戴着口罩,每人一把长夹子、一个长钩子、一把扫帚、一个簸箕、一小桶水,分别负责10号、11号垃圾站点。两个站点相距约30米,周围干净整洁,垃圾分拣得精细到位,服务居民周到热情,小区居民和社区工作者都说他们是践行垃圾分类的模范。


李武全和马玉珍夫妻二人桶前值守。


穿上“红马甲”参加志愿行动


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开始实施。夏各庄镇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张贴海报、宣传条幅,在户外大屏幕、智能广播广为宣传,发动社区在职党员和志愿者积极参与各项行动。李武全和马玉珍也想在晚年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但不知从何处着手。


有一天,马玉珍的女儿给孩子报名参加垃圾分类志愿活动,马玉珍一大早就陪着两个孩子桶前值守,帮助分拣垃圾、宣传垃圾分类。回家后女儿说:“妈,反正您也陪着孩子去,要不,您也参加志愿活动吧。”


第二天,马玉珍就来到仁义园社区办事处报名,正式成为了环保志愿者。一开始,老人看到工具不够用,就从自己家拿铁锹,自己买笤帚,李武全也很支持老伴,说:“需要啥买啥,如果不行再买个电动车,必须大力支持。”后来,女儿说像笤帚簸箕这些工具可以去社区领,他们才停止购买。


成为志愿者后,马玉珍每天天一亮就穿着红马甲出门了。她拿起长夹子、钩子、垃圾袋、扫帚和簸箕,先把小区草坪内的纸屑、瓶子等捡干净,再清扫柏油路上的垃圾。之后,才来到垃圾桶旁把垃圾分拣清楚。马玉珍的一言一行带动了丈夫,几天后,李武全也像老伴一样,走上了志愿者之路。


马玉珍接收居民投放的垃圾。

 

手术一周后迫不及待“上班了”


当了志愿者的李武全比老伴还积极。8月底,他眼睛患白内障,依然坚守岗位。家人劝他做手术:“手术后垃圾分类看得更准。”住进了医院,他还牵挂着垃圾分类有没有人管,居民分得怎么样,手术后立刻回家了,到家就要上岗。


女儿说:“您得休息一周,过一周就让您去。”休息的一周里,他天天站在阳台上观望垃圾桶那块儿,生怕有人乱投。自己还嘟囔着,眼睛做完了手术,视力比以前强太多了,谁要是投错了自己肯定看得更清楚了。


一对普通夫妻,对垃圾分类工作有这么高的热情,让社区主任孟小云备受感动:“咱们志愿者没有什么报酬,您要是累了就歇几天,每天守一个小时就可以,大家轮着来。”


“我们不要钱,也不要奖励,就当锻炼身体。现在生活多好呀,有吃有喝,垃圾管好了,环境美了,心里都是敞亮的,我们觉得特光荣。”夫妇俩语气透着坚定。


“一停下来不干活,浑身都爱闹毛病,庄稼人就得劳动,人活着就得干。”李武全常常这样说。


李武全和马玉珍原是夏各庄村一对普通的农民,一儿一女都从事互联网行业,且已成家,各自有了孩子。2012年,夏各庄村整村搬迁、转居,他们由农民变成居民。二人和农活打了半辈子交道,原本就是闲不住的人。前几年,李武全突发脑梗,经过一个月治疗康复,身体才慢慢好起来。“这没事干,浑身难受。”李武全说。

 

李武全擦拭垃圾桶。


换上“黄马甲”从志愿者到分拣员


从9月开始,垃圾分类工作上了新台阶,社区建了27个有防雨棚、有编号、有公示牌和宣传栏等内容的规范垃圾桶站,需要专人值守,李武全、马玉珍转为专职垃圾分拣员。早上6:00至10:00,下午2:00到6:00,一天8小时上班,无调休时间,有事自己调整。从志愿者到专职工作,两位老人更加积极。


夫妇俩手拿夹子、钩子站在垃圾桶旁,看到有人投放垃圾,不管男女老少,都礼貌地称呼“您”,接过垃圾后一点点儿地分拣投放。垃圾异味难闻,苍蝇蚊子在身边乱飞乱撞,可他们从未停歇。


开始的时候,还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真是吃饱撑的,给多少钱都不干这活儿!”


也有人问:“您咋想干这个,多脏呀!不嫌有味吗?”


他们总是自豪地说:“这比过去掏茅坑好多了,再说,干点活吃饭都是香的,身体也不闹病了。”


夫妻俩忙着为社区做贡献,少不了子女的支持。除了帮老人洗衣做饭、收拾屋子,儿子还为老两口购买了学习垃圾分类的智能音箱,一问一答,老夫妻每天学习记笔记,别看岁数大、记得慢,但是非常认真,记下的分类知识马上教给投放垃圾的居民,“核桃的青皮是厨余垃圾,里面的硬皮就是其他垃圾,吃饭后的餐巾纸、牙签都是其他垃圾。”


“老两口天蒙蒙亮就起来,把垃圾桶擦拭得跟新的一样,我们不忍心再混放垃圾了,在家里就分好。即使如此,这老两口还得看看,或重新分分。”居民卢大姐说。


通过正确分类,减少了厨余垃圾的数量,增加了回收垃圾的质量,发挥了垃圾应有的循环利用作用,也让夏和园小区的环境更加优美。 

来源:平谷区融媒体中心
原标题:平谷这对六旬夫妻把垃圾分类当成“新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