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徐美慧)“你们在我身上试针吧,这样我就能更准确地指导你们针刺中的问题。”面对几名刚毕业没多久的当地年轻医生,援疆医生王红宇如此以身示教。

 

学生通过在她身体穴位上施针、走罐、刮痧等了解学生技术操作中的不足,她再在学生身体穴位上示教,让其通过亲身感受快速进步。在王红宇的悉心指导下,几名年轻医生的针刺也逐渐熟练了起来。

 

像王红宇这样“勇于付出”的援疆医生并不少。今年4月,第十批北京援疆医生赶赴新疆进行支援;截至今年6月底,第十批第一期援疆医生主持参与手术近200例,实现科研突破22项,其中多项手术填补当地空白。

 

10月13日,援疆医生王红宇(左)让自己的学生在自己身上试针,提高针灸技术。王红宇原本是北京市海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今年4月,她来到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挂职中医针灸推拿科主任。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指导年轻医生,援疆医生“以身试针”

 

北京市海淀医院门诊部主任、兵团第十四师医生工作队副领队、昆玉市人民医院副院长米小月介绍,今年4月,共有11名干部人才从北京来到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进行支援。

 

“我们团队里有骨科、急诊、耳鼻喉、中医等多个领域的医生,但实际上我们来到的这个医院,很多专业没有对应科室或者科室组建还未完善,很多病人只能去急诊科看病。我们团队来了后,一定程度上健全了该院的科室安排,病人也能找相对应的专业医生来诊疗了。”米小月说。

 

援疆医生王红宇所在的中医针灸推拿科便是如此。

 

王红宇原本是北京市海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今年4月,她来到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挂职中医针灸推拿科主任。

 

当时,科室刚组建一年,只有三名中医专业毕业不满一年的大学生,“跟他们接触后发现,三个学生自信心非常不足,专业技术不稳定,临床经验也不足。”

 

王红宇就开始琢磨怎么帮助这几名年轻医生,“后来我就跟他们说,你们来扎我吧,在我身上试针。”通过以身试针的方法,她能亲身感受到学生扎针时穴位找得准不准、深度够不够、到底疼不疼,进而给予反馈与指导,“这样一来二去,学生的手法就熟练了。”

 

“只有亲自感受孩子们的进针手法,才能准确发现和纠正他们针刺中的问题。”王红宇说。

 

除了以身示教之外,宣教也是援疆医生的工作重点。

 

援疆医生马雪莲原本是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在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挂职急诊科医生。今年5月,刚来医院不久的她便经历了一次让她印象深刻的就诊治疗。

 

5月18日,一名当地居民抱着自己仅3岁的女儿来到急诊科,女孩儿一直哭得不停,她的父亲称女孩儿的头皮里钻进去了一个虫子。马雪莲及其他医生仔细观察后,在女孩儿头皮里发现了一个蜱虫,因为这个蜱虫还是活的,所以一直在动,女孩儿因此疼痛难耐。

 

虽然这个诊疗看似简单,但马雪莲等医生是第一次处理如此的病症,如何保证能将蜱虫完整、不留残余肢体地取出成为了一大困难。于是,马雪莲便开始尝试涂一点酒精,稍微麻醉一下蜱虫,然后慢慢一点点尝试取出。

 

多次努力下,历经半个多小时,女孩儿头皮里的蜱虫终于完整地取了出来。这一案例也成为了马雪莲为其他年轻医生教学的地方病案例之一。

 

10月13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三级调研员、兵团第十四师医生工作队领队、昆玉市卫健委副主任罗小军和援疆医生们。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王红宇、马雪莲等所支援的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是北京对口支援的医院之一。

 

兵团第十四师医院为224团医院、师机关门诊部合并而成,是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食品卫生监督为一体的综合医院。2016年底,新院区门诊综合大楼主体工程竣工;2018年10月28日,医院正式开始运营。

 

据介绍,北京援疆共投入约7500万元资金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医院门诊综合楼建设面积达14536㎡,开设病床105张。购置CT、多功能数字胃肠机、DR、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体外碎石机等现代化检查设备。目前共有11名来自北京各个区的援疆干部人才在该院支援。

 

“从输血变造血,是我们这一批干部人才一直努力的方向。”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三级调研员、兵团第十四师医生工作队领队、昆玉市卫健委副主任罗小军说。

 

罗小军表示,近年来,在各批援疆干部人才的努力下,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整体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这个医院是一个刚建成没多久的医院,团队规模较小,科室比较单一。但在当地人员以及援疆干部人才的努力下,从最初的只有4名执业医师到现在发展到20多名职业医师,这一切都是好的提升与转变。”

 

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只是北京对口医疗支援其中的一个缩影。

 

由于和田地区医师护士人数少,且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医院数量及硬件设施配套尚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实际需求,北京持续加大投入医疗援疆,多家医院建设及硬件设施逐渐完备,并逐步完善了四级诊疗体系。

 

“在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正确引领之下,在兵团第十四师党委大力支持下,也在我们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医生的共同努力之下以及本地医疗人员的努力和配合下,可以说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罗小军说。

 

10月13日,北京援建的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人民医院。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十三五”期间已派289人援疆

 

自1997年2月,北京选派的第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抵达和田,北京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就此正式拉开了帷幕;过去二十余年间,北京已派出了十批援疆干部人才赶赴和田地区进行对口支援。

 

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介绍,“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共派出医生援疆干部人才289人。

 

在医疗援疆方面,2016年至2019年期间,北京医疗援疆项目共计33个,支持资金3.8亿元。同时,在人才培训和三交活动方面加大对医疗人才的投入力度,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提升相结合。

 

截至今年6月底,第十批第一期援疆医生主持参与手术近200例,实现科研突破22项,其中多项手术填补当地空白;同时还组织开展了义诊活动23次,累计巡诊2600余人次。

 

北京还持续投入支持地区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疾控中心和维吾尔医医院,以及县市医院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建设覆盖地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远程医疗体系;支持“一市三县”和十四师乡镇卫生院达标及结核病实验室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疾病预防能力。

 

其中,墨玉县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北京工业园区配建的一所园区医院,可解决园区内3万人的就医问题,对当地医疗卫生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在人才培养的“输血”“造血”方面,援疆医生工作队深入推进“导师带徒”培训,按需精准选派骨干医生和医务管理人才,并采取“组团式”集中援助的方式,切实发挥援疆医生传帮带作用。

 

此外,工作队还帮助和田地区医院建设心内科、神经内科外科、骨科、泌尿科等重点科室,在和田地区新增派妇儿专家进行精准帮扶,针对受援地疾控工作的特殊重要性,首次选派专业人才援助和田地区疾控中心。

 

同时,援疆医生从技术、管理、规范等方面向当地提供先进经验,例如制作常见病病历模板、规范临床诊疗路径及药物治疗、编写常见疾病诊疗常规等,对当地医疗水平提升起到了推动作用。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是我们几代援疆医生工作队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罗小军说。

 

新京报记者 徐美慧 摄影记者 吴江

编辑 陈思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