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中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去世。国家卫健委随后发布提示称,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酵米面(酸汤子就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的一种粗面条样的酵米面食品)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我们每天司空见惯的食物每年要夺走约42万人的生命,含有有害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的不安全食品可导致从腹泻到癌症等200多种疾病。

 

饮食起居,任何人都面临着食物中毒的风险。相关研究显示,2006年-2017年12年间,中国大陆地区每年平均发生295起食品中毒事件,造成9277人中毒,158人死亡。

 

轻则发烧腹泻,重则危及生命,美食佳肴,摇身一变成了穿肠毒药。

 

 

家是“最危险”的地方。2006年-2015年10年间,全国发生在家庭的食物中毒事件占事件总数的42%以上,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4%,病死率(5.8%)也远高于其他场所。

 

近几年,因食用家庭自制食品而中毒的报道屡见报端。蘑菇、木耳、豆制品等常见的食物,都曾出现在部分地区食品监管部门针对家庭自制食品的警示公告里。

 

集体食堂是一个影响范围更广的就餐场所。2006年-2015年,三成以上食物中毒的人都是因为吃了食堂的东西。不过,集体食堂食物中毒的病死率较低,仅为0.1%,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生产加工是最危险的环节,2002-2016年我国发生在单位食堂食物中毒中,40%以上都是在这个环节出了错;除不明环节外,因误食误用、多环节、交叉污染和存储不当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也比较多。

 

 

气温高的那几个月,相对更危险一些。据统计,第三季度是全国食物中毒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最多的季度,2009年-2015年间上述数据分别占全年总数的41.50%、39.63%、43.93%,其次是第二季度,第一季度最低。

 

以2017年数据为例分析可以发现,5月到9月,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真菌性食物中毒在内的微生物中毒增高,是食物中毒事件增高的主要原因。

 

据媒体此前统计,自今年9月以来,全国多个省市的幼儿园、中学、大学相继爆出多起诺如病毒感染事件,累计感染人数甚至超过了当月新增确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数量。

 

此外,12月和6月是植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高发月份,化学性食物中毒事件和动物性食物中毒事件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每种食物似乎都有可能让你中招,危险有时就这样藏在了你的碗里。

 

毒蕈(xùn,蘑菇),无疑是最具风险性的食物。仅2017年一年,全国就发生了90起毒蕈中毒事件,占到全部食物中毒事件的四分之一以上。据相关研究,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是毒蕈中毒高发省份,这之中96%以上都是因为误食中毒。

 

野生毒蘑菇的威力已经是一种共识,看不见的微生物中毒才更让人难以察觉。沙门菌、副溶血弧菌、黄曲霉菌……光看名字就已经让人头疼了。开篇提到的酸汤子中毒事件,就属于微生物类食物中毒,制作过程中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生的米酵菌酸是罪魁祸首。

 

这类中毒大部分与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关,北方的臭碴子、酸汤子、格格豆,南方的发酵后制作的汤圆、吊浆粑、河粉等需长时间发酵或浸泡的食物最容易致病。而且,米酵菌酸的毒性极强,高温煮沸不能破坏毒性,中毒后没有特效救治药物,病死率达50%以上。

 

此外,肉类及肉制品也是需要多加注意的食物。2017年,全国有1343人因为“吃肉”中毒,其中接近一半的中毒事件都是由于食品污染及变质引起的。

 

 

具体来看,常见的食物中毒因素有很多。如果你吃了未煮透的肉类食品,就可能会面临沙门菌中毒的风险;如果你吃了没有低温保存的剩菜剩饭,或是卤味、咸菜吃多了,就可能会面临亚硝酸盐中毒的风险;如果你吃了没煮熟的四季豆,可能就会因为其中含有的凝集素、皂素和胰蛋白酶等物质而中毒。

 

是的,没有什么方式能够完全避免食物中毒,但大多数都可以通过规范操作等方式得到有效控制。

 

如果能够保持食材储运过程不受污染、食材烹饪环境的清洁,坚持把动物类食品煮熟煮透、把瓜果蔬菜洗净,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尽量避免食用不熟悉的动植物,那么防止“病从口入”也没那么难。

 

 

数据新闻编辑 李媛

新媒体设计 甲晨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