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金融街论坛年会以“全球变局下的金融合作与变革”为主题,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其中的重要议题。在10月22日的分论坛上,来自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学界的嘉宾围绕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嘉宾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党委书记钱文挥,中国民生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迎欣,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巴曙松,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何海峰。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哪些新模式?将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内化为企业文化

在当前新冠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控制,全球经济存在较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尤为重要。

钱文挥认为有五个关键点。第一,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贯彻落实中央金融经济各项政策。第二,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相关政策的传导机制,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金融市场体系。第三,全力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接扩大内需战略,做好保市场主体工作,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加大支持力度。第四,加强风险防控,把信用风险作为当前风险防控的重点,银行要达到发展速度、发展规模与资产质量的相对平衡,要防止过去的“一讲发展就放松风险、一讲风险就限制发展”的死循环,寻找一条更加高效的风险防控之路。第五,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逆周期调节、补短板的作用。

高迎欣从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角度阐述了银行业支持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的新途径。他表示,全世界金融业正在致力于将ESG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更重要目标,监管机构也已经越来越多地把ESG作为监管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环境下,银行业出现了一个新词叫“暖实力”,只有这个企业拥有公众认同的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才会受到更多客户的喜爱。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靠监管和各种各样的政策指引,要求银行履行社会责任,而越来越多的银行已经在开始把这种外在要求内化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下一步要在企业文化方面进行全面提升,将支持中小、支持民营企业内化为企业的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这可能是能够真正破解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方式。

何海峰表示,在企业融资问题中,有一些问题是周期性问题,有一些是结构性问题,结构性问题既包括融资环境,也包括实体企业,以及金融机构的治理问题。从银行业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形成命运共同体,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要加快信息对称,可以使用更多的金融科技手段,利用数字化转型尽量实现信息对称。

他还提出,在后疫情时代更应该强调金融政策的重要性。首先是政策的确定性,确定的政策可以消除实体企业、金融机构、投资者、消费者的不确定性预期,有了稳定的预期才能形成投资和消费。其次要关注政策的一致性,要更多基于规则,基于规则才可信任。另外,还要考虑政策的可执行性,既要有可得性、可及性,还要强调有效性。

疫情给实体经济带来哪些新变化?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修复供应链、产业链

巴曙松提出,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首先要把握实体经济出现的一些变化,必须将中国经济放到全球整体的发展趋势中来定位。疫情发生之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正在出现剧烈的变化,会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运行特征,这就给金融业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来看,全球化的范式出现变化,安全性的重要程度上升,在部分领域安全原则甚至超过经济效率原则,成为全球供应链重新布局的一个重要原则。

巴曙松提出,全球化和供应链、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出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关键产业回归本土市场,特别是医药产业;第二,从分工角度来看,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上升;第三,科技成为应对冲击、占领未来增长制高点的一个竞争焦点。他认为,以中国如此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在一般商品贸易领域要跟中国脱钩不太容易,但是在科技领域很可能这个趋势会比较明显。

金融如何应对这些趋势的变化以支持实体经济?巴曙松提出,首先,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修复供应链、产业链,有些环节可能现在出现中断,或遭受冲击。其次,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扩大内需,因为在产业链布局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贴近市场、贴近客户,扩大内需也提高了对全球化公司在中国市场布局的吸引力。另外,金融还需积极参与区域合作,中国以往主要的贸易伙伴是欧美,今年在疫情冲击下东南亚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事实上中国原来依赖美国、欧洲市场的很多高端电子产品是可以通过强化同韩国、日本的合作得以修复的。

巴曙松还提及了科技进步的作用。疫情之中产业迅速转向云端,还有大量的疫苗、生物科技的投资需求,所以如何将金融资源引导到新经济的独特需求中是现在的重要问题。例如,生物医药行业,一大部分的资本开支是在研发环节,没有现金流,也没有盈利,如果按照传统的融资方式无法获得贷款,但等到企业盈利之后可能就不需要资金了,这种错配就意味着经济转型、科技升级需要金融行业同步制度创新。金融业要研究这些新经济行业的独特需求、独特的产业波动特点,将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产业的升级。

刘元春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冲击下,整个世界所面临的脱实向虚问题可能更严重。特别是目前的“两低两高”的环境里,也就是增长速度越来越低,利率越来越低,直接带来所有的流动性和资金都向金融领域流动。我们看到美国在整体经济全面萎缩的状况下,金融资产价值全面上扬,而资金向金融领域打转的现象也更为严重。

在中国,官方融资和民间融资之间的利差缩小,实体经济与金融之间的收益率利差也在缩小,房地产价格增速也在减缓,意味着脱实向虚的一系列套利机制在大幅度削减。刘元春表示,过去十年的金融调整和金融优化,以及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们目前抵抗疫情风险和国际风险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顾志娟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