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一个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科技词汇,因为中央政治局的一次集体学习迅速成为热词,围绕什么是量子科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量子科技如何影响现有产业等问题的讨论也持续火热。

10月22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就量子科技的相关问题专访了量子信息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教授。郭院士在量子光学、量子密码、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等众多研究方向取得一系列优秀成果,是量子科技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量子信息专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教授。 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鼓励优秀青年人才加入量子科技的队伍?

郭光灿:
我觉得需要青年队伍,量子信息发展不是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的事情),而是一代一代的问题,所以我们一定要培养更优秀的年轻人投入到量子信息研究的行列里去。

现在应该从大学生开始培养量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知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入到这里。所以搞教育、科普非常重要,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我正在做以所有大学生为对象的高级科普课,想从最基本的量子论如何诞生到怎么开拓出量子技术、量子计算机,讲一门从基础到前沿的课,目的就是想让全国所有大学水平的年轻人和社会有兴趣的人来阅读,他们读完后对量子有兴趣,就可以吸引进来,再通过专业课考核成为我们自己培养的研究生。

现在我们确实需要自己培养人,以前我们还有一些从国外回来搞量子的人,虽然不多,但总有,那是因为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还允许我们的年轻人到国外去读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但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在限制我们的大学生到国外读高技术方面的研究生,封锁了我们的人才,这就意味着未来不可能有更多的海归人才了,我们更需要自己培养。我们过去从国外引进高水平人才,是为了输血,但我们更需要自己造血,这才是国家强大的一个标志。所以我们培养人才非常重要,尤其是量子信息这种高技术,国外对我们是封锁的,美国不会甘心让中国超过它,所以不可能替我们培养人才。

中国人才非常多,美国很多重要科研成果都是华人学生做出来的。未来这些人出不去了,我们在国内同样可以培养。我们需要在我们的国土上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现在,我们自己也有这个能力,这个工作我做了几十年,目前我的实验室里培养出了6个“杰青”,13个“优青”,都是靠自己培养的,不是从国外回来的,这些年轻人都已经在国际上很有影响了,所以我们可以培养自己人。

新京报:想要投身量子科技建设必须是物理系出身吗?你对想学习量子信息技术的青年人有何建议?

郭光灿:
量子本身属于物理方面,但作为技术发展,它也需要工程师,需要软件方面、数学方面的人才,例如我们实验室搞量子信息的人员,不仅有物理系的,各个科系的都有,人才只要能用上,再后补量子力学也可以,因为最后从量子做出成绩一定要学量子力学。但是研究器件等工作也不一定都是量子,例如量子工程师不需要对量子那么精通,不一定要物理系毕业。

我希望学习量子信息的青年人才,不要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追求的事业和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年轻人应该立下这种志气。

新京报:作为一名科学家,你对量子科技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郭光灿:
我期待两方面,第一点,我们开拓出量子信息技术,包括量子计算机、量子传感、量子模拟,所有这些新技术能够为人类社会方方面面做出贡献。第二点,量子世界非常奥妙,量子纠缠等现象背后的奥秘到现在还没有揭开,这是因为一百多年前我们还没有量子工具,我们只有经典工具,拿经典工具来研究量子世界的奥秘是研究不清楚的,因为拿粗糙的工具去研究更高深的东西是得不到全部信息的。现在我们有了量子信息技术这个“量子钥匙”,就可以打开量子世界的大门,探索量子世界的奥妙,这对我们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对量子世界的认识会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种认识提高后,反过来我们会发现量子世界更多的性质,可以开拓出来为人类服务。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