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备受关注。10月30日,“中国债券资本市场四十人论坛第一届峰会”在京举办,探讨中国债券行业及资本市场发展的未来。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在视频演讲中指出,中国债券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规模已超过10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呈现出发行主体多元化、发行方式市场化、发行期限多样化的显著特征,较好地满足了不同投融资主体的需求,支持实体经济能力显著增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中国债券市场在基础制度、市场结构、创新能力、市场监管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制约了服务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


“债券市场的充分发展,尤其是国债市场,是公共财政配置资源、开发性金融融资和广大企业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的债券市场虽然有很长足的发展,但也有很长的路要走。”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副行长、世界银行原副行长祝宪说道。


推动债券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在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看来,今年债券市场对直接融资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市场的功能、品种,到市场规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为实现债券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鲁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做大做强做优;二是高效率和流动性,需要进行市场制度完善;三是完善配套制度。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高坚认为,要把公司的发展作为新经济的重要推动力,资本市场的创新一定要和企业的创新结合起来。债券市场代表金融市场的深化阶段,未来还要进一步发展。


谈到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时,高坚指出,金融机构要做“量身订做”的业务,中国的金融体系将从以银行业为主迈向以资本市场为主,资本市场又派生出衍生品市场,从而大大提升资本市场效率。


中国国债协会会长,财政部金融司原司长孙晓霞则提到,要更好地发挥政府债券的功能。政府债券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截至2019年年均复合增长1.1倍,累计发行规模达到了4.79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底发行规模将达到3.75万亿元,政府债券发行规模的扩大促进了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此外,政府债券在化解风险危机方面驾轻就熟,政府债券行稳致远,未来可期。未来债务管理方向还是需要以“稳”为主,着力避免债务规模的无序膨胀,防范潜在的风险。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原总经理戎志平则认为,相对于股票资本市场,债券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基础,对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债券资本市场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是要打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割裂的状况,发挥债券市场在金融产品定价中的基础作用。


建议加快信用评级行业对外开放


财政部原部长刘仲藜认为,在债券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三个问题,一是保证还本,二是保证付息,三得有效益。因此,刘仲藜强调,资本市场中介机构非常重要,要让投资者、市场放心,政府满意。中介经济应起到重要作用,评估机构要能够拿出实在研究报告。


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管涛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加强我们债券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比如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统一信息披露标准,完善债券违约处置机制,丰富债券市场的品种,让债券市场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能够增加它的流动性,更好地适应开放的需要,更好地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管涛建议,应加快信用评级行业的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竞争,提高信用评级的质量,这对债券市场未来开放也非常重要。同时,会计、审计等一系列相关的金融服务,对于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地对外开放也至关重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同样指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等于闭关锁国,不等于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需要更高水平的开放,需要通过外循环来壮大内循环、壮大国家的综合实力。“内循环是目的,外循环是手段,我们不能为了开放而开放,为了外循环而外循环。”他提到。


“中国金融一定要着眼于未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在论坛上说道,推动未来发展的力量有三个,一是市场化改革,没有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不可能造成竞争的格局;二是推动科技对金融的重构作用,科技能使金融业态多元,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中低收入阶层以及中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三是开放化和国际化,必须积极地在“十四五”时期推进中国金融的开放。


新京报贝壳财经编辑 胡萌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