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一株菊花苗,扦插成活后经过反复摘心,可以花开千朵。上世纪60年代,天坛公园“千头”大立菊曾名动京城,但随着传统技艺和品种流失,此后天坛的大立菊最多开花不过七百多朵。在菊花班班长尹家鹏的精心养护下,今年,“千头”大立菊再次亮相京城。

 

大立菊如何养成?尹家鹏告诉新京报记者,千头大立菊栽培周期长,其间浇水施肥有一次闪失就前功尽弃了。园丁需要拿着小镊子反复掐尖儿分芽儿,使其多分花枝,还要注意薄肥勤施,避免造成烧根现象。所以这是天坛菊花匠人们经过十三个月的辛勤养护达到的效果。他希望年轻的养花人能舍得时间,将老一辈养花工匠的技艺和精神传承下来。

 

尹家鹏正在为多头大立菊裱花。摄影/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天坛的生日礼物

 

在蓝天和红墙碧瓦的映衬下,天坛公园祈年殿的菊花尤为娇艳。其中,一处蘑菇形状的大立菊花头密密匝匝,成了菊花展的焦点。这株品种为“火舞”的“千头”大立菊含苞待放,隐隐透出紫色的花朵,显得神秘高雅,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赏。

 

大立菊每株开花数百朵乃至上千朵,其布列整齐、花团锦簇,一直雄居各类艺菊之首。早在我国宋代,大立菊就有花量达到上百朵的记载。上世纪60年代,天坛老一辈菊花匠人张国祥就曾经培养出千头大立菊“粉松针”,一时间名动京城。但随着七八十年代传统技艺和品种流失,此后,大立菊的花量最多只有七百多朵,再也没能“上过千”。

 

今年,天坛迎来了它的600岁生日。去年开始,菊花匠经过十三个月的辛勤养护,摩拳擦掌为天坛备下了“火舞”这份特殊的礼物。

 

要培育出“千头”大立菊,水肥管理“技术性”强。“菊花就像婴儿一样,什么时候想吃,想吃多少都没法表达,养护纯凭经验积累,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养花养了22年的尹家鹏坦言,花匠不能朝九晚五上下班,有些工作就是得下班时间做。“比如夏天高温,我们打的药很快在叶片上蒸发了,也不能把药打浓了,容易把花烧干,所以得拖到太阳落山之后再打药。”

 

花开一月 养护一年

 

区别用蒿子根嫁接的方式,原本独株的大立菊使用菊花苗扦插培养,虽然养护难度大,但花期长,能开上一个月。

 

大立菊的培养要从选苗开始。菊花班班长尹家鹏说,早在去年10月,他就把标本菊母株养得壮壮的,待到脚芽开始萌发,他再优中选优,挖出有潜力的健壮小苗单独种植。接下来,小苗要在温室中挺过北京的寒冷冬季。

 

今年清明前后,花匠把小叶片逐个剥开,掐掉生长点(摘心),去除顶端优势,让侧枝萌发。“侧枝越多,开花越多。”尹家鹏说,经过夏季的最后一次摘心,他保守推算,即便展出搬运等可能造成损伤,今年的开花量也能有1100多朵。

 

9月中旬,尹家鹏要手工剥掉1000多个枝条的副蕾,保证主蕾营养丰富,花开得大而艳。“副蕾太小了手剥不了,太大了养分也随之流失。所以我们要连续剥一周,把三四千个副蕾逐一剥掉。”

 

千头菊与公众正式见面前,花匠们要过最后一关。为了看起来整齐壮观,千头菊枝条要均匀绑扎分布在各个方向,上架前,整株菊花需要控水5天,以防枝条又脆又硬不容易上架,也要避免菊花过于干旱造成枝条损伤,再浇水后难以恢复正常生长,所以控水“火候”也是关键。

 

“一般标本菊从定芽到开花只有四五个月,大立菊生产周期长达十三个月。这一年以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漏。我整天担惊受怕,生怕一个闪失,一年的努力就白费了。”尹家鹏坦言。

 

师父的经验

 

谈及养花的辛苦,尹家鹏说,他从做学徒那时起就做好了准备,“师父那一辈就是这么过来的。”

 

尹家鹏的师父是北京市劳模李瑞甫,1996年尹家鹏进入天坛公园工作后,曾被李瑞甫养护的悬崖菊震撼了,“枝条3米多长,花连着花,几乎看不到叶子。当时我就像着了魔一样。”后来拜李瑞甫为师后,尹家鹏几乎没见着师父休过周末。“他每天早上7点到单位,天黑后看不到花了才走。”

 

怕错过养护技术细节,尹家鹏按照师父的工作时间上下班,甚至比师父来得更早。李瑞甫为了考验徒弟们怕不怕脏和累,是不是养花的“料”,特意带他们去旱厕挑肥料。不怕脏臭、年轻勤快的尹家鹏很快引起了李瑞甫的注意,他将毕生经验倾囊相授。

 

养菊花,施肥决定花开得好不好,但浇水决定花是否能成活。李瑞甫告诉徒弟,浇水要“透而不漏”。没浇透,就是所谓的“浇腰截水”,根系没法深入生长;浇漏了,多余的水分流失把养分也带走了。

 

尹家鹏毕业于北京市园林学校,有一次,年轻气盛的他“掉书袋”,按照上学时学的“见湿见干、干透浇透”给花浇水,并和师父“较真儿”:“您怎么就知道我没把它浇透?”师父拿着斧子到花圃,照着瓦盆就劈了下去。花盆碎了,尹家鹏一看土壤,果然是差一点没浇透。

 

“那株花能开300多朵,这一砸,师父前面7个月就白干了”。尹家鹏说,师父用这种让他“心疼”的方法使他记住教训,在这之后他特别谨慎,无论浇水施肥,丝毫不敢再大意了。“自打带徒弟后,师父养不出好花了,因为他精力不在‘花’上了,一心想培养好徒弟,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养花人的传承

 

尹家鹏说,学习养花技艺,有五年足以,但年轻人能持之以恒把这项“苦差事”坚持下来,并非易事。“跟师父学的是技艺,也是工匠精神。”

 

成家后,要顾家也要顾花,一度让尹家鹏分身乏术。“孩子小的时候,除了天坛,哪儿都没去玩过,有时候周末也跟着我来加班。”

 

让尹家鹏愿意坚守的,是师父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的一句话,“有家鹏在,天坛的菊花我放心。”一个画面在他印象中久久不能抹去,师父得癌症后离开天坛休养,但仍然坚持看他写的养花日记,把他没注意到的养护细节口述给他。

 

尹家鹏说,现如今,菊花班的年轻人都是他的同事,没有“师父徒弟”一说了。他和大家讲,有养花的问题,班长一定知无不言,有啥说啥,但要想在养花上有所造诣,就要舍得自己的时间,要像师父一样,做用心的养花人。

 

今年是天坛建坛600年,尹家鹏希望带着新人把几百种菊花名录再做梳理,未来将天坛公园自育品种发扬光大。

 

新京报记者 张璐 协作记者 侯少卿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