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田杰雄)11月上旬,大葱价格连续数周上涨,在大葱主产区山东,地头收购价从往年每斤三四毛钱,涨至每斤超过1元钱。而在城市零售终端,消费者购买大葱的价格往往还要比收购价高出多倍,这钱让谁挣了?是否有中间商在倒卖过程中赚取差价?实际上,在农贸行业的专家视角下,计算终端和产地的差价往往没有意义,“蔬菜中间差价是物价上涨的次生灾害。”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说。

 

“今年大葱的价格比去年翻了一倍多。”山东青岛平度市的代办李越告诉新京报记者,在当地往年同期每斤葱价约在0.4元左右,今年当地地头价已涨至1元以上。主产区的葱价翻倍,涨幅也多在几毛钱至一元钱之间,而大葱到了消费端,增长幅度往往更为明显。


今年在大葱主产区山东,葱价翻倍。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11月4日,根据北京新发地市场农产品报价,来自山东、内蒙古、河北的大葱每斤均价为1.5元。而当天记者在北京多家超市、社区菜店看到,单斤大葱的价格区间多集中在3元-5元钱之间。

 

产地1块钱,终端5块钱,地头与终端价格相差数倍,有人赚到两端的差价吗?


“消费者只看到了差价,而没有计算其中的物流和人工成本。”马增俊告诉新京报记者,大葱,包括众多蔬菜价格终端与地头价格的差距,往往有许多流通、人工、运营成本掺杂其中。


每个环节的从业人员为了承担该环节的成本和维持其本身的生活成本势必会加价,终端市场的蔬菜价格也最终水涨船高。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记者获悉,以运输环节举例,其中也还包括人工、运输、损耗等重重花销费用。从地头到包装运送上车的打包费是不少蔬菜收购商的第一项支出。而在运输环节,即便农产品绿色通道免去了生鲜运输车辆的过路费,但仍有高昂的柴油费用等待支付。有货车司机告诉新京报记者,以13米长的货车举例,在满载33吨货物时,每百公里的油耗超过30升,以目前国内每升柴油5.2元计算,百公里的运输成本费用超过150元。另一方面,蔬菜在长途运输中会造成水分蒸发,这部分的损耗同时再加上蔬菜进入批发市场的进门费、司机和雇工费等这些也将被计算在运输成本之内。

 

实际上,计算差价对于农产品来说也并不公平。马增俊向记者举例,若地头价每斤一毛的蔬菜全部的物流成本为1元,那么从产地到终端,消费者会认为蔬菜价格上涨十余倍。“这是相对生鲜菜价而言的高昂运输成本带来的认知,其实计算差价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马增俊解释,在农产品流通环节,每个环节的从业人员为了承担该环节的成本和维持其本身的生活成本势必会加价,“特别是大城市中,卖蔬菜只是菜商的职业,他也有食宿、就医的生活成本,且越大的城市,生活成本也就越高昂。”通过层层环节后,终端市场的蔬菜价格也最终水涨船高。“但这最终并不是卖菜的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体城市物价上涨的次生灾害。”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铭 李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