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 张璐)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日前在上海举行,荣获“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优秀小科学家”称号的“00后”们引发关注。其中,一位高中女生还因研究大闸蟹登上热搜,她就是杭州二中的李依庭。


“优秀小科学家”是如何养成的?李依庭表示,是袁隆平点燃了她的科学梦。未来,她希望考上北大、浙大这些国内一流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为生命科学事业做出贡献。


李依庭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受访者供图


大闸蟹研究可用于水产养殖


新京报:你是如何获得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机会的?


李依庭:我是英才计划2020届生物学科学员,我的导师是浙江大学精子实验室教授杨万喜。在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科学T大会上,全国遴选的55位科学少年参加了大会。可能由于我在英才计划学习期间表现比较好,研究的课题比较新颖,所以受邀来到大会。


新京报:你研究的课题和大闸蟹相关,请简单介绍一下研究内容和未来应用。


李依庭:在导师的帮助下,我做的课题是《中华绒螯蟹精巢连接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与分析》,研究无脊椎动物精子发生的安全性。


大家都喜欢吃公蟹的蟹膏,就是大闸蟹的雄性生殖系统,比如精巢、睾丸和附睾等。我研究的是大闸蟹精巢中的innexin蛋白,这对大闸蟹精子发生有很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未来可考虑应用于实际的水产养殖,选择优良的、产膏量多的品种。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精巢连接蛋白,两者在进化上具有同源性,因此研究innexin蛋白,对于当下社会压力过大引起的人类生殖方面的问题或许有参考意义。


新京报:你是如何想到研究这个内容的?具体如何开展研究?


李依庭:我之前就对生物很感兴趣,初三毕业的夏天就开始参加生物竞赛班,用一年多的时间接触了高中和大学生物的课程内容。参加英才计划后,我着重在分析解决问题方面进行提升。


今年疫情期间,我在家阅读教授给我的外国教材,并观看浙江大学的网络课程。暑假时,我又参加了清华北大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夏令营的活动,听了施一公等教授的讲座。


这次研究,是我通过网上搜索文献,发现之前没人研究过中华绒螯蟹的innexin蛋白,所以最终选择了这个课题。


根据英才计划的学习安排,我有机会进入浙江大学实验室,特别是暑假时间比较充裕,我经常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开学之后,我也保证每周末至少有一天在实验室研究。每周五晚上,我还会去实验室听师兄师姐的文献分享会,不懂的问题就及时向他们请教。


新京报:如何平衡高中学业和做实验的时间?


李依庭:我的方法是上课认真听讲,不要分心,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做好作业,周末的时候就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去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


和科学青年交流多学科交叉


新京报:你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参加了哪些活动?有何感受?


李依庭:我参加了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科学T大会,见到了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和科学家。在小科学家论坛上,我有幸和两院院士分享了我的研究课题。在科学嘉年华活动我们的展台上,我还用英文向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副主席、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先生介绍了我的课题。莱维特先生肯定了我的研究,还指导我之后的研究可以从innexin蛋白的组织特性和病理毒理方面展开。


这些科学家都是我非常崇敬的人,我也希望从他们的身上学到迎难而上的精神。


新京报:你参加此次论坛有何收获?


李依庭:我研究的是生物领域,对其他学科并不是特别了解,通过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交流探讨,我也能体会到其他学科的乐趣和魅力。我们讨论得非常多的就是交叉学科。现在一些基础学科,可能已经研究得非常透彻,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跟别的学科进行交叉,才能获得更大的突破,对人类有更大的应用价值。


我觉得要精研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时也要掌握一些其他领域的知识,才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更远。


新京报:你和其他参加论坛的科学青年是如何交流的?


李依庭:小科学家论坛有个“桌布讨论”环节,小科学家每组都有议题,有一名院士参与讨论。我们组的议题就是近些年来诺贝尔奖的获奖成果中,很多都是交叉学科的产物,这对我们以后科研有怎样的借鉴意义,南方科技大学教授徐政和参加了我们的讨论。经过40分钟的讨论,我们将自己的想法记录在桌布上,最终画了一幅海报,来汇报分享我们的讨论结果。


“袁隆平点燃我的科学梦”


新京报:最早对科学感兴趣源于什么?


李依庭:小时候家人跟我讲袁隆平的故事,我了解到他研究杂交水稻,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做出了贡献。我一直非常崇拜他,希望以后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可以说是袁隆平爷爷点燃了我的科学梦。


新京报:你今年也获得过“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奖,当时你写了什么文章?平时如何练习写作?


李依庭:海选的文章我写的是关于抗疫医务工作者的话剧。决赛时写的是古希腊神话跟现实交织的一篇小说,题目叫《减法》。我个人认为,写作要注重平时阅读积累,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看书,通常选择经典和古典文学来阅读,而不是看网络小说。


新京报:大家说你文理不偏科,你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分享吗?


李依庭:我觉得学文科要注重长时间的积累,并不是一蹴而就。我之前有个习惯,在学校食堂吃饭排队的时候,会拿一本小书看,逐渐培养自己的文科素养。理科更重要在于问题的解决,需要用整块的时间去训练和钻研问题。


新京报:未来在学业上你有什么样的规划?


李依庭:我非常想考进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这些一流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我想学生物,希望读到博士。未来想做大学教授,可以一边搞科研,一边传播知识。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吴兴发